【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诸部(二)(周亚利)

摘要:汉初的鲜卑,从它“远窜辽东塞外”看,其最初的活动范围比较偏东,应在汉辽东郡的北方,而没有西达辽西、右北平等郡的北方。

前燕后燕北燕史

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诸部(二)

文图/周亚利(辽宁朝阳)

  汉初的鲜卑,从它“远窜辽东塞外”看,其最初的活动范围比较偏东,应在汉辽东郡的北方,而没有西达辽西、右北平等郡的北方。乌桓则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今归流河西南地方。但从燕“北邻乌桓、夫余”的记载看,鲜卑和燕还不直接相邻,中间还应隔一乌桓,所以它才不为汉人所知,故整个西汉时期,中国史书对鲜卑没有记载。但它既与乌桓相接,就不可能远至西伯利亚,或大兴安岭北麓。后来向西南推进,活动在饶乐水上,东接辽水

  ①《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②《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

  ③今西拉木伦河。

  ④今辽河。

  西汉武帝时,破匈奴左地,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乌桓遂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也跟着向西南推进,居住在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从塞外转入塞内,除了上述五郡之外,在广阳、代郡、雁门、太原、朔方五郡之内也都居住了乌桓。自乌桓南下入居上述十郡的塞内以后,蒙古草原的形势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乌桓的分布地区,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各地,既经乌桓自动放弃,这些地区就被从北方南下的鲜卑人所占据。

  鲜卑最初的人口不会太多。东胡强盛之时,“控弦之士二十余万”。以每户五人出一控弦之士计算,东胡盛时的人口达到一百余万。后分为三支,一支入匈奴,一支为乌桓,一支称鲜卑。“以此估计,鲜卑人口大约不过三、四十万”。 随着鲜卑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的加入,鲜卑不断发展壮大,鲜卑人口也在增多。

  ①《晋书》卷一百八《慕容廆载记》。

  ②孙进己:《东北民族源流》,第4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

  鲜卑人口的第一次扩大,是在东汉和帝以后。《后汉书》载:“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自此渐众。”十余万落,以每落五人计算,即达到六十万人,已超过鲜卑原有的人数。加上鲜卑原有的四十万人,共约百万人。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①《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鲜卑人口的第二次扩大及鲜卑三大部族的划分是在东汉桓帝(147年-168年)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并“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这时应当又有一大批游牧民族隶属于鲜卑之下。《三国志》记载,东汉桓帝时,檀石槐“乃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这三部计有六十邑左右,每邑应该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以平均二万人计,这里鲜卑统治下的总人口约一百二十万。

  ①《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②《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也是在这个时期,“慕容”部始见于史籍。乌桓鲜卑“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是这个民族的特点。关于慕容之名的来源史料上还有一种说法:“莫护跋,魏初率其诸部入居辽西。……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现在看来,早在檀石槐时期即已出现“慕容”之名,因而以“步摇”的音转为慕容部名称来源的说法显然不符合逻辑。

  ①《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②《晋书》卷一百八《慕容廆载记》。

  鲜卑人口的第三次扩大,是汉末曹操破乌桓后。曹操破乌桓,尽徙乌桓于中原,鲜卑又南迁至乌桓故地,当时乌桓的余部亦隶属于鲜卑之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隶属于鲜卑统治下。其中有的是被鲜卑人虏去的,有的则是自己逃亡去的。《后汉书》记载:“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掠不可胜数。”可以肯定,汉人被鲜卑掠去者为数不会太少,而这些被掠去成为鲜卑奴婢的汉人,大都融入鲜卑族中。《后汉书》记载:“汉人逋逃为之谋主。”说明有部分汉人投奔鲜卑。《史记》载:“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徒役之人大都为汉人,逃入鲜卑及其先人东胡,可能始于秦代,但当不限于秦代,特别是汉代鲜卑强盛和汉直接交界后,汉人入鲜卑者当更多,这说明鲜卑的民族构成中有汉人。

  ①《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②《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

  ③《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索隐》。

  鲜卑人口经过多次扩大,其组成成份相当复杂。有些只是混合一起,并未完全融合,有些则已经互相通婚逐渐融合了,出现所谓“胡父鲜卑母”等状况。因此,魏晋时鲜卑的族源已是多源了,其主源应为东胡系,但还包括匈奴、拓跋、丁零、乌桓、汉人等。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诸部(一)(周亚利)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的渊源(二)(周亚利)

【好名声网】鲜卑与慕容鲜卑——鲜卑的渊源(一)(周亚利)

【好名声网】《前燕后燕北燕史》之《序论三》(周亚利)

【好名声网】《前燕后燕北燕史》之《序论二》(周亚利)

【好名声网】《前燕后燕北燕史》之《序论一》(周亚利)

小链接
  周亚利,1956年5月出生,研究馆员,政协朝阳市第八届委员。1977年2月至1980年1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朝阳博物馆先后从事考古、陈列、群教工作,曾任考古队员、陈列部主任、群工部主任。1986年6月至8月赴日本北海道随展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当代文博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7月30日当选为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周亚利主编或执行主编的著作有:《前燕后燕北燕史》(被评为2012年朝阳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慕容鲜卑饮食文化》《辽金朝阳佛教文物》(上册)。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了《朝阳佛教史》(被评为朝阳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龙城宝笈·朝阳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精品》《朝阳佛舍利》《佛教圣地凤凰山》《前燕史话》等著作。

周亚利展馆

[编辑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