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二)(董婕 朱成杰)

摘要:君子国的地望在红山文化地域

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二)

文图/董婕 朱成杰(辽宁朝阳)

  二、君子国的地望在红山文化地域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后汉书》提到的天性柔顺、言仁好生的君子国属于东北夷,其地理范围与孤竹国分布地域部分重合,主要位于辽西地区。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辽西地区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包括今天辽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河北北部,也就是红山文化遗址的核心分布区。

  红山文化是距今6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类型,分布范围东至辽河,北至霍林河,西至内蒙古中部,西南至滦河,南至渤海。其中西辽河上游与大凌河流域是遗址核心分布区。红山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的是位于凌源、建平两县(市)之间的牛河梁遗址,这里是红山古国的会盟中心、祭祀中心和贵族墓地。该遗址群不仅发现了供奉神像的祖庙、大型祭坛和积石冢,还出土了大量礼仪性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主要用于随葬,出土于积石冢墓葬中。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在牛河梁遗址特别是晚期积石冢的大墓中只用玉器来作随葬品,这种现象被主持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称为“惟玉为葬”“惟玉为礼”。显然,玉器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事死如事生的祭祀观念指导下的葬玉方式,协调了人与祖先、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形成一种用玉制度,并在红山社会秩序管理中起到一定作用。

  红山玉文化源自北方古老的用玉传统,在牛河梁遗址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礼玉文化中心。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境内最早的玉器始见于黑龙江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距今 9000 年左右,也是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再经8000 年前辽西地区的查海-兴隆洼文化,传承至红山文化时期,共同构成东北地区一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玉文化。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玉是占卜的工具和祭祀的祭品,向天地神灵献祭是商代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并由此生发出许多礼仪,传承至后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时期。[7](152-156)

  红山古国的玉礼制系统协调了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祖先、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君子人格孕育的滥觞。红山古国“惟玉为葬”“惟玉为礼”的玉礼制成为中国“礼仪之邦”的奠基石。红山玉器成为上层人物“权力”和“德”的象征,已经蕴含了社会意识和审美意义的结合。儒家关于君子人格以及以玉比德的观念或源出于此。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而“仁”又是“礼”的内在精神。所以,仁出于礼,克己复礼为仁,礼是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是仁的表现形式。可见儒家思想源于周礼,周礼的源头也可以溯源到红山古国。红山古国时期(红山文化晚期)的历代圣王,应该就是甲骨文“君”字造字本意所依循的那些最早的“既有权力又有德信的人”。君子就是君之子,《山海经》记载的君子国民“好让不争”的人文精神,应是对起始于红山古国时期的历代君子人格的概括性描述。

  关于君子国的地望问题,辽宁民间红山文化探研者颜祥富对此早有研究,曾在天涯论坛发表“东方君子国在红山文化地域”的观点,笔者在其基础上再详加考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凤(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麐後,蛇頸魚尾,鸛顙鴛思,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海之外,過崐崘,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寕。从鳥凡聲。古文鳳,象形。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亦古文鳳。”这里有一句关于凤鸟出处的吉语,“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大安宁”。《说文解字》对凤凰的解释涉及到了君子国。

  那么,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的凤鸟又出自哪里呢?《山海经》中有记载,《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这段关于凤鸟出处的记载,提示了三个信息:一是凤凰鸟出自丹穴山;二是丹水南注于渤海;三是丹穴山多金玉。从现代地望来看,向“南流注于渤海”的河水有四条,分别是滦河、大凌河、辽河和浑河。其中浑河在清末以前均属于辽河的支流,共有一个入海口。这样,古代注入渤海的三条河流,均在红山文化分布范围之内。

  另外,红山文化分布区内多有金矿和玉,距离太子河最近的岫岩县是北方最大的玉料产地,当地河流里既有河磨玉还有金砂,可谓金玉同出。从成矿机理上看,金矿往往与玉矿并生,所以有金矿的地方多有玉。西辽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也有诸多金矿,朝阳地区是中国黄金八大主产区之一,同时又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出土地。看来丹穴山、丹水及凤凰的所在,离不开出产金玉的红山文化区域。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张星德教授,通过对鸟形象的分析观察,认为辽西地区在距今 7000 年前即出现了鸟形象作品,是史前鸟崇拜的发源地之一。从鸟形象作品的出土环境观察,各考古学文化的鸟形象作品均应该是被作为一种具有神性或宗教意义的动物被人们信仰,并由首领一类的人物所把持或占有的。辽西地区史前鸟崇拜是中华文化龙凤崇拜的重要源头。[8](38-47)

  君子国人的特点是“衣冠带剑,好让不争”“天性柔顺”。这里的凤鸟“五色俱备”,分别对应“德义礼仁信”。结合儒家“五德”和“君子比德于玉”的说法,说明君子国是有着丰富玉文化礼仪传统的古国。这与红山玉文化丰富的礼制传统相吻合。

  君子国的人文精神传承了作为礼仪圣地的红山古国之礼仪传统。所以,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将君子人格视为理想,想要到夷地居住。《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笔者认为,孔子应该知道夷地与君子国的关系,而非自诩为君子。关于“君子居之”史书上大都解释为君子去那里居住而教化九夷之民。但也有个别史家博览群书窥见端倪,比如北宋的李昉在《太平御览》(卷七百八十)中就直接搬出《后汉书》的资料来解释这段话:“论语子罕曰: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后汉书曰: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李昉的意思很明白,孔子之所以要去九夷居住,是因为那里有君子国。

  根据夷就是“柢”,有仁义好生之德的说法,还可以联想到红山文化有一个传承于北方古老玉文化传统的用玉观念,就是顶级的玉礼器大都选择黄绿色透闪石玉料琢制而成。这是因为黄绿色是北方树木在春天刚吐出叶芽不久树冠的颜色,是一种崇尚大地回春的信仰理念。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也曾发表这种学术观点,他认为“黄绿色调是生命的比喻,是人类植物宇宙观物化的体现,是人从植物生态摄取生命力量的象征。兴隆洼文化的范围内,黄绿色调象征性的观念已形成,并且成为不同聚落集团间共通的信仰,也是当时众多社会中复杂象征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9](21-34)。红山古国这种古老的崇尚植物生机的玉文化观念,与《后汉书》记载的对“夷”字解读相吻合。

  另外的一条史料更加耐人寻味,[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二十):

  瑞应图云:鳯,王者之嘉祥也,负信戴仁,挟义膺文,苞智不喙,生虫不折,生草不羣,居不侣行,上通天维,下集河洛,明治乱,见存亡,此鳯之徳也。孔子之徳犹凤也,适楚而接舆,以凤衰讥之,葢知凤而不知孔子者也。孔子以凤之隐见,占道之行否。故曰:凤鸟不至,吾己矣夫!伤之也。至也者,自彼适此之谓也。凤鸟不至,岂凤鸟固有所産而未至乎?天老云: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安宁逸。论语云:子欲居九夷而从凤嬉,或曰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故六帖云:孔子欲居九夷从凤,凤遇乱则居夷狄也,然则孔子遇乱而欲居九夷,岂真从凤也与?

  陈士元将上述几条文献史料罗列在一起,想表达观点是:孔圣人遇乱世欲居九夷,不是为了与凤在一起,独善其身。而是要克己复礼,到君子国故地寻找凤之德,引凤出世,还乱世安宁。

  关于“九夷”与“东北夷”的关系。有学者提出,近人傅斯年、陈梦家等皆主“夷民族发源于东北”“夷族本在东北”(见《禹贡》第5卷10期)。进而有人主张“九夷”即“东北夷”。……必须指出,凡《论语》及其历代注释中的“九夷”、《尔雅》《后汉书》等后出典籍及其历代注释中的“九夷”多指“东北夷”而言[10](6-9)

  另外,“九夷”之地与海有关。《竹书纪年》记载:“帝芒十二年,命九夷东狩于海,获大鱼。”《论语·公冶长篇》载,孔子曾发感慨说:“道之不行,乘桴浮于海。”把孔子乘木筏浮于海与“欲居九夷”相联系,说明九夷君子国周边有海。而渤海湾北部恰属红山文化地域范围。

  综合上述凤出于君子国;凤出丹穴之山,有丹水南流注于渤海;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多出玉鸟,是龙凤崇拜的重要源头;“孔子欲居九夷从凤”等诸条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君子国的地望在红山文化地域。

(未完待续)

  (本文发表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编发,编发时略有改动。)

【好名声网】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一)(董婕 朱成杰)

【好名声网】君子国地望及其人文精神考释(三)(董婕 朱成杰)

小链接
  董婕,汉族,1979年6月生,辽宁凌源人,历史学硕士。现任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地方史及红山文化研究。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4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和参与省级立项10项,主持市级立项3项。
  朱成杰,蒙古族,1963年9月生,辽宁建平人。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编审,主要从事红山文化研究。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