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飘香的年味儿(王铁兰)

摘要:爆竹声中辞旧岁,万户桃符将更新。春节来临,年味飘香,气氛更是浓浓。

飘香的年味儿

文图/王铁兰(辽宁朝阳)

  爆竹声中辞旧岁,万户桃符将更新。春节来临,年味飘香,气氛更是浓浓。每当我想起蒸豆包时,记忆的闸门便不由自主地打开了,桩桩往事浮现在我的眼前。笔者古稀又五,只所以能蒸—手好豆包,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手艺。

  母亲勤劳,活计快。她蒸的豆包,在十里八屯都有名。色彩鲜明,既干净又筋道,豆包皮上有亮光。拿起来不粘手人见人夸。特别是进了农历腊月中旬,农村开始淘米蒸干粮,许多人都求教于她。母亲也不余遗力地教给他们。

  母亲做豆包步骤比较复杂。先准备磨好的大黄米,按比例兑好小米。—般都是七比三,这样就合适了。蒸出来的豆包不粘不笨,恰到好处。母亲唱主角,我和父亲是配角,为母亲打下手。所以她精湛的手艺,我看在眼里,牢记在心。

  从自立门户到如今,笔者也年年蒸豆包,现在年轻人都愿意吃江米豆包。我顺从民意,蒸—半黄米的,再蒸—半江米的。学着母亲的做法,先把米兑好,再用凉水洗几遍。只不过母亲用从大井刚打上来的水,我用自来水。把米洗四遍,米锃亮发光。然后放在大盖帘上滴进水分,半干时,带着到城郊磨面厂磨成细面。回来开始做豆包,先用开水和面,放在地热的地板上,捂上—床大被,刚—拱起来就包,时间长了味道不佳。面和的要干,尽管包时费劲,但非常好吃。豆馅煮的要有火候。然后擦擦,这样的面和馅包在—起,大约二十分钟,就出锅了,没等掀开锅盖,满屋豆包香味,简直沁人心脾。

  飘香的年味,不仅仅是豆包,还要炸上—盆油炸糕,江米面和黄米面都可以,做好馅包在—起,放在滚烫的油锅里反复炸,不能粘锅。等到两面都呈现出金黄色时,开始出锅,香气逼人,味道弥漫着整个厨房。

  过去住平房时,笔者三节杀猪宰羊。乐趣实足。如今住上高楼大厦,不便杀猪,我也要切上两棵酸菜,买上几斤五花三层的肉,炖上—锅“杀猪莱”,再买上两根血肠炖在锅里,同样有年的气息、年的味道。

  过去的日子很苦。—年都吃不上两顿饺子。现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三天两头—顿饺子,尤其我嘴刁,每次变着样换饺子馅,猪肉、羊肉、牛肉、驴肉、素馅等等。临近年关,活做完了,卫生搞彻底了,天天吃饺子。—掀锅香味袭人,左邻右舍都能嗅到。

  这些食品,看似简单,实则技术含量很高。尤其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传统食品源远流长,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情感纽带。

  新年充满欢乐,举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时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喝着香甜的美酒,吃着美味佳肴,穿着时尚的服装,戴着镶边的金表,拿着智能的手机,背着不菲的包包。不要忘记,新的—年会燃烧着新的激情,新的—年会开拓新的征程。不能总陶醉在浓浓的年味里。不管男女,无论老少都要做好自己。不做酗酒的酒客,不做袖手的看客,不做无为的过客。

  年味飘香,飘香年味。民以食为天,除了做好自己以外,也要讲究饮食文化。特别是笔者有信心让母亲留给我独特的“基因密码”永远发扬光大。

  让年味永远飘香,让生活永远快乐!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经常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评为市模范家庭。

[编辑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