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无稽”渐有谱儿(上)(吴歌)

摘要:“据传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以罕王殿这块巨石(女娲补天石)为原形(型)写成的……”

《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无稽”渐有谱儿(上)

文图/吴歌  编辑/半夏

  “据传说,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以罕王殿这块巨石(女娲补天石)为原形(型)写成的……”——锦州市松山区文教局编印《松锦历史传说》(作者 金又山)。成书两百多年后,《红楼梦》以“罕王殿”为原型的传说,方才见诸当地的校本教材。

  “攻打锦州外围据点的残酷出乎了林彪的预料。七纵负责攻击城南的一系列高地,其中最高点是罕王殿山……”——人民网(20100426)《“大门”的关闭》。“罕王坐殿”三百余年后,百姓口口相传的“罕王殿”,方才见诸辽沈战役纪实文字。

  《松锦历史传说》作者金又山先生是裴单村人,工作在松山古城废墟旁的松山街道(曾为公社、乡、镇),退休前系中心小学校长。从裴单村到罕王殿,自南向北需要经过南太平沟、松山和开阔地(农田),再翻过一座小山岗,才能到达山南麓的桃园村。

  或因空间距离较远,或因传播途径有异,金又山先生笔下的“罕王殿”似乎与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罕王殿”,原指“三块石”——曾经矗立在“乳峰山”主峰东侧山脊上的自然奇观,也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处”。“乳峰山”之景致,[明]孙承宗《锦州十二咏》称为“南岫乳泉”,[清]范阳 范勋《锦州十二咏》称为“岩下乳泉”。

  三块石,从桃园村的平地往上看,宛如戴着“雷锋帽”的人物头像。“多人推不动,一人推得动”;“人推不动,风吹得动”;……时至今日,桃园村里年至耄耋的乡亲,还能生动描述各自记忆中三块石的险峻和神奇。

  三块石顶部的那块巨石,有多大呢?乡亲们说,四个人坐在上面打扑克,绰(chāo)绰有余。

  文革期间,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大旗之下,三块石被炸毁。如今,空余基座,引颈向天。

  明朝末年,老罕王努尔哈赤年青时,侥幸从李成梁的总兵府中逃离,曾在石上躲过军兵的追杀。金又山先生的《松锦历史传说》,有篇章专门记述这一传说。

  为祈求“三块石”的更好护佑,后金政权与明军开战之初,老罕王努尔哈赤曾经率部到此设帐“坐殿”,并敕封三块石为“罕王殿”。于是,“罕王殿”渐渐取代乳峰山,成为这座山的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罕王殿”,还叫“吕翁山”,或讹传之“吕洪山”。据传说,“吕翁山”,因吕洞宾得名。

  吕翁山在锦县(今锦州)南十里,本朝圣祖(康熙)东巡遇此御制吕翁山诗纪。——《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三,亦有“吕翁山”以及康熙帝作《吕翁山》诗的记载。诗云:

  旌旗直卷阵云沉,壕堑遗踪尚可寻。

  十万健儿皆解甲,一时大帅此成擒。

  民情效顺当年事,王业维艰圣主心。

  遂使关西如破竹,至今战气昼阴森。

  “吕翁山”名义之下,全篇都在讴歌先祖在“松锦大战”中的“丰功伟绩”:不仅打得明朝守军全军覆没,而且生擒蓟辽总督洪承畴。

  或因“罕王殿”承载忒多,难免令人产生“荒唐”之感。本土锦州人索性称其为无名的“南山”,如同当年的“新锦州人”曹雪芹称其为“无稽崖”。

  “女娲炼石已荒唐”,“白骨如山忘姓氏”。——《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八回之诗篇,既有“女娲炼石”补天之处,又有其背景地——“白骨如山”的松山古城废墟。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小链接
  吴歌,曾用名吴戈,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高级经济师,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获评锦州市2017年“最佳写书人”。所著《东北方言注疏》,被专家学者称为东北方言考据工具书的开先河之作。

吴歌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