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人令人赞叹的习俗(闫红英)

摘要:在新疆广袤的草原、湿地、山谷,散居着勤劳勇敢、淳朴真诚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听导游讲起这个优秀民族的四大习俗,深为感动,感慨万千。

哈萨克人令人赞叹的习俗

文图/闫红英

  在新疆广袤的草原、湿地、山谷,散居着勤劳勇敢、淳朴真诚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听导游讲起这个优秀民族的四大习俗,深为感动,感慨万千。

对爱情(婚姻)从一而终

  哈萨克人的离婚率几乎为零。姑娘小伙子参加相亲大会,俩人骑马一起走过一节火车那么长的一段路。小伙子可以对姑娘做一些大胆的甚至过分的事情,示爱,调戏,甚至摸一摸姑娘,而姑娘要忍让顺从,不许发脾气,等到从车头走到车尾的距离,小伙子转身骑马飞奔回车头方向,姑娘在身后策马猛追(由此也叫“姑娘追”),追到车头,姑娘扬起鞭子,如果她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她就狠狠抽打他,作为刚才调戏他的教训。如果喜欢这个小伙子,鞭子就在头顶虚晃几下,默许爱情。简单,美好。也叫“鞭子下的爱情”。然后,两个人互相背出七代内族谱,不允许近亲结婚(且距离要隔七座大山七条河流),条件允许了,从此以后,不管是贫富疾病,终身不离不弃。

婆媳之间关系如同母女

  成亲那天,姑娘的母亲、婶婶等一大帮家人来送。婆婆不出去太远迎接,而是站在毡房门口,手里拿的不是红包、珠宝,而是端一碗牛奶。媳妇到了就喝下去,意思为,虽然我不是你的亲妈妈,没有生你、养育你,但这碗牛奶代表我的乳汁,你喝下去,从此我拿你当女儿来待,就是一家人了。媳妇喝下这碗奶,从此把婆婆当做亲妈一样。娘家隔七座大山七条河流,婆媳之间,就是母女,开始新生活。哈萨克人的婆媳关系,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为之动容!

还子习俗

  儿子成家后和父母一起生活,一直到第一个儿子出生,就要分家,分牛羊马骆驼财务等等,然后自己去扎毡房单过。但是父母渐渐老了,放牧、打草、劈柴这些活儿干不动了咋办?于是就有了还子习俗,就是小夫妻分家后,要把自己的第一个儿子留给父母,来帮爷爷奶奶干活,当然,管爷爷奶奶叫“爸爸妈妈”,管自己爸妈叫“哥哥姐姐”。孩子七岁开始骑马,从此由男孩儿变为男子汉,承担责任。这绝对和伦理无关,只关乎孝心与赡养!

尊老爱幼

  导游说,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不会看到流浪乞讨的哈萨克老人和儿童,因为他们的各个部落都尊老爱幼。无论谁家有年迈孤寡老人和孤儿,部落里条件稍微好点儿的人家,都会主动来赡养老人,扶养孤儿,不是强迫,是自愿,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一个部落里的老人或孤儿被其他部落人收养了,在下一次的部落大会上,那个部落就会被其他部落笑话的。长此以往,重情重义、尊老爱幼就成为一种民族习惯。

  在偏远广袤的疆域(对内地人来说是遥远的西域),又是散落在各处的游牧民族,古代蛮荒之地,怎么会有如此优良的传统呢?有人猜测说,这可能得益于遥远的过去,那些远嫁而来的公主们带来了中原文明,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播、改良,才形成了生生不息的优秀民族文化。

  导游讲后,我深为震撼并感动!对我们这些来自东北的游客而言,新疆实在够遥远的。我们一路走来,富蕴县,布尔津,贾登裕……驱车经过的各处深山谷、湿地上,到处都是游牧部落。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浪漫、逍遥,放牧、打草(漫长冬季为牛羊骆驼储备)、剪羊毛、转场(从一个牧地转到另外一个,规模宏大,赶着成群的马、骆驼、牛羊,驼背上是毡房、家用物件,浩浩荡荡,很是辛苦)等等,太多的活儿致使他们忙碌劳累。他们没有抱怨,犯罪率、离婚率、遗弃率,几乎为零。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人们热情乐观、潇洒豪放、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走出天山、昆仑山以及天山山脉之外,心境日益平和。红尘多纷扰,心安自静雅!忙碌中,但愿自己尽可能多地留下一些文字和图片,留住那些温暖和感动,给世界多一份美好的记忆!

小链接
  闫红英,女,笔名(网名)妮子,1978年生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爱好文学、舞蹈、户外,以此陶冶情操。一向主张以纯朴、阳光心态面对生活,系辽宁喀左“红馆生活派”创始人。

  (本文原载于2017年09月26日今日朝阳网<文教><原创美文>栏目,转载时略有改动,原标题:《哈萨克人令人赞叹的习俗》)

[责任编辑 半夏]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