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山谷米香(林志霞)

摘要:大凡东北的山窝窝里,多是山地和坡地,像给大地打了许多条纹似的补丁,横、竖、斜着,在山脚下井然有序地守望着,不知经历多少世代,历经几多沧桑。

山谷米香

文/林志霞 编辑/寻冬

  大凡东北的山窝窝里,多是山地和坡地,像给大地打了许多条纹似的补丁,横、竖、斜着,在山脚下井然有序地守望着,不知经历多少世代,历经几多沧桑。

  谷雨过后,山窝窝像一位“越变越好看”的少女,开始丰盈起来,俊俏起来。有了雨的润泽,漫山遍野的“补丁”像变戏法似的,渐渐换上了绿装。

  而山下的片片山地、坡地上,谷子当属庄稼的主角。谷子,即粟,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黄色,粒小多为黄色,去皮后俗称小米。早有诗经《黄鸟》记载,“黄鸟黄鸟,无啄我粟”。看来,在历史长河中,它一直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着食粮。被它滋养的人们,看到的谷子,犹如用外壳建成了家,而里面住着的米,就像妈。“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七十年代在山窝窝里出生的我,记忆中,小米是人们的救命粮。自从我会用筷子吃饭,就总看到奶奶用犀利的目光告诫着我千万不可掉一粒饭粒,黄色的米粒在她们的眼里就是一粒粒黄金。奶奶在吃饭时常说,一定要珍惜粮食,当年我们挨饿的时候……挨饿留下的恐惧成为珍惜粮食的“黄牌”。

  当年奶奶会将小米变戏法似的做成多种食材。发面大饼子,即用剩饭和面,放在温热的地方,次日清晨面就会因发酵而膨胀起来,做出来的大饼子松软肉头、酸香可口;还可直接将和好的小米面,掺上热水焯过的猪毛菜、榆树叶等,做成菜饼子,或是做成中间夹馅的馅饼;磨成磨糊摊煎饼;开水烫过的小米面掺上些许榆树皮做成滑溜劲道的饸饹条……单一的小米,因为变换做法,让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令左邻右舍们非常羡慕。

  而更多的农家里,吃的是小米干饭和水饭。夏日的农家院落里,每到傍晚,家家户户会飘出小米饭的香味,桌子就放在院里的平地上,全家人吃着从深水井里打出来透心凉的水投过的小米饭,就着大葱蘸酱,吃起来咔咔地响,呼噜噜一碗饭下肚,一天的疲劳似乎减轻了许多。

  小米不仅是主食,还是最好的滋养品。黏糊糊的小米粥,是月子妈妈的滋补品,也是养胃的佳品。黏黏糊糊、带着油皮样的小米米汤又是慰劳羔羊的美食。

  当年读中学时,寄宿学校,交小米,换饭票。学校的主食是小米饭,姐姐给我送小米时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好好拿着饭票,别丢了,千万不要浪费粮食呀。

  切身感受要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概念形成于中考那一年。五月份中考完毕,静待录取通知。于是,那一年真正深入到农忙之中。六月,正值农忙中的薅地(间苗)时节,母亲率领我和几个姐姐以及邀请来帮忙的七大姑、八大姨等,走了很远的山路,到达谷地。这是一大片看不到边界的地,视线被起伏的地面挡回,踮起脚来遥望,依然是一片斜坡,地面像被风吹起来的缎子,起起伏伏,中间还有褶褶皱皱,地上,沙子混合在土壤里,如同点缀其中的珍珠。再看垄沟、垄背遍布着绿油油的小苗和小草,你挨着我,我挤着你,绿油油地,煞是好看。

  只是这新鲜感不久变成了惆怅。夏日的阳光越来越像一根根滚烫的针尖儿刺向全身。满垄的小苗,夹杂着小草,像一个个跟你做对的孩子,晃着脑袋挡着前行的路。自觉薅了好久,回头看时只挪出一小块儿。同行的薅地“大军”,离我愈来愈远。汗水像断线的珠子,大滴大滴地落到干渴的地上、小苗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从小就背诵的诗在此时得到了解读。蹲不起来了,只好爬着挪行。可是,烫脚的沙土地发挥着极尽的热度,踩在上面,如粘热锅。一会儿爬,一会儿坐,薅到一半的时候,已经是口渴如烟,眼前发黑。一下子躺在地上。最后不得不作为“后勤人员”遣返回家去取中午饭。直至次日醒来,两腿像被痛打似的疼。用母亲的话说,一定要赶在下透雨前薅完这些地,否则,下过雨后,小苗就会疯长,影响谷子生长。于是,初次这样劳作的“书生”,艰难地度过了那些薅谷子的时日。至今仍烙刻在痛苦的记忆中。

  经过几遍的薅地、耪地,接着是点化肥、趟地。之余,忙碌的人们终于有了些空闲。

  可是,过了不久,谷地里又发现了疫情!谷苗的叶子上蠕动着许多虫子,它们正贪婪的吮吸着嫩叶的浆汁。于是,一场与虫子的激烈作战打响了,起初是打农药,最佳时间是正午,原因是虫子此时进食活跃。太阳炙烤着大地,两人抬着一个装着喷雾器的水桶,一人在后面操作,一人在前面大面积喷洒,走在谷地里,那些谷叶常像一把把小刀刮划着打药人裸露在外的皮肤,恰有汗水流经此处,直觉钻心地疼。尽管这样流血、流汗的作战,可是,却发现仍有残兵,顽固的虫子还有幸存的,为了不伤到谷苗,采取的第二项战略就是活捉这些虫子。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时,我的周身立刻凸起鸡皮疙瘩!虫子是我最怕的!可是,抢救谷苗是十万火急的,否则,整片正在生长的谷子将面临着虫灾,会影响到谷子的产量。战战兢兢地,拿起母亲递过来的小镊子颤抖着从谷子苞芯处抓出来第一条身上遍布花纹儿的虫子时,一下子掉到自己的裤子上,大喊大叫着,跑出谷地抖落。大家无暇理我,都径自认真地快速地抓谷芯里的虫子。无奈,又回到阵地,继续抓第二条、第三条……只是抓过几条后,害怕竟然减轻了。抓虫子是一个细心的活儿,慢慢扒开谷芯,见到虫子迅速捏住,或夹死,或扔到地上踩死,有的谷芯里,竟然有好几条虫子,都要一一捏出来。只是当天晚上,那些蠕动着的虫子,就肆无忌惮地爬进了梦里,痒痒地……

  一系列劳作结束后,开始等待一场透雨。可是,旱情难耐,谁怜缺水之地?!最可怕的是,伏天等雨。干热干热的天,正是庄稼需要雨的时候,可是,那年竟然入伏一个月也没落下一滴雨,地里的高粱叶开始卷曲,苞米叶打蔫。那一片片谷地,出现了干裂的痕迹,谷苗叶子显然也在受着干旱的考验,只是,它仍带几分精神。农谚流传“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大地上,像一个火炉,烧烤着地上物。二爷爷(村里的生产队长)每天都要望着天空唉声叹气,愁眉苦脸。如叶芝《老人统治》“我在这里,一个坐在旱季的老人,被一个孩子观望,在等待一场雨”。无奈之下,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虔诚地来到龙王爷庙前求雨,龙王庙口的对联就是人们说得最多的祷告词,龙王爷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不知是否虔诚的求雨感动了龙王,第三天晚上,一场大雨倾盆而至,整个晚上,人们像迎接喜神一样听着美妙的雨声。

  这场喜雨让谷苗如遇甘霖,咕咚咕咚喝个痛快!几天光景,像拔高似的长出了一大截。这时候,人们看到谷地里有一种称为“莠”的草,小时候与谷难以区分,但是,在干渴面前,终究长势与谷有了差别,被人们连根拔起,成语“良莠不齐”就是来源于此。

  当年,据二爷爷说,谷子长到吐穗时候得雨就是给了农家五分的收成。于是,每逢此时遇雨,山里人们欢呼雀跃,并请来民间艺术家唱“牛皮影、唱大戏”来庆祝,内容多是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古典剧目。

  听着精彩的戏曲,山里的谷子似乎更来了劲头,当缕缕秋风吹来时,漫山遍野的谷地里,朝天的谷穗逐渐如弯月般谦逊地垂下了头。谷粒由青变黄,各个饱满殷实。站在地头的人们戴着草帽,望着望着就忍不住地笑了。二爷爷看着长势正旺的谷子,紧缩的眉头舒展开,脸笑得像菊花,“今年收成错不了!”说着,背着手往家里走,边走边掏出汗迹斑斑的手绢擦擦汗,用那只长满老茧的手,从上衣的内兜里摸出五角已经发白的钱,喊着,二蛋,去小卖店给爷爷打酒去!二蛋闻听立刻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好嘞。说着一溜烟似的就没影了。据说,二爷爷一高兴就给他五角钱打酒,而二蛋每次打酒,因为禁不住小卖店里那些糖块的诱惑,只给爷爷打四角五分钱的,剩下的五分买糖块。所以,长大后的二蛋说,他爷爷一直不知道,从来就没喝上五角钱的酒。可是,至于是四角还是五角的酒,对于爷爷来说都不重要,爷爷的眼里和心里当时装满了满地的谷子,看着沉甸甸的谷穗,他老人家就醉了。

  那个年代,农民们指望的是一年的地里收成,那是农户一年的希望!秋收的谷米不仅是一年的口粮,也是一年的收入,山里人指望着秋后卖了小米,给儿子娶媳妇,为学生交学费,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指望着那些谷米。

  因此,农民渴盼秋收,愿闻米香。当那些盼了很久的谷子终于成熟时,开始割谷子、掐谷子、打谷子,于是,咯吱咯吱的行车声、赶车人吆喝骡马声,场院上碌碡骨碌碌地打场声……整天整夜地响遍整个村子,那是山窝窝里最动听、最感人的乐曲。

  恰是那一年,亲眼见证了谷苗的成长过程,深刻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真正感受到不浪费一粒米的含义。每每吃上香甜的小米饭时,总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涌上心,那是“苦中有甜”的味道。

  数十载的光阴一晃即逝,如今,山窝窝在党的好政策的春风吹拂下,早已敞开了大门,农民不再靠天吃饭,种地有补助,老人有保险。上学免学费,出外能赚钱。山里人有的搬迁到城里,当年骗二爷爷的二蛋,经济头脑得到了开发,现已成为社会商业精英,拥有亿万资产。留在山下的人家说,外面的金窝窝,银窝窝,也不如家里的山窝窝,于是,男人出外打工,女人、老人就可以完成农活,因为如今的种地等一系列农活都变成了半机械化。

  家里的主食却不止是小米,而我最想吃的依然是家乡的小米,因为吃着它,胃里暖暖的,心也暖暖的。只要吃到它,就觉得闻到了大山那种醇厚的味道,品咂到家乡亲情的香甜,隐隐还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味道,或许是它得到了山水的滋养,外柔内刚,还是干旱的生长环境,更让它具有穷且益坚的内涵,抑或是它拥有了纯天然绿色食品的品牌的缘由罢。

  至今,它仍然是那个山窝窝庄稼的主角,只是,它的舞台不断扩大,遍布国内外的城乡,被誉为“绿色小米”、“有机小米”。因此,这个山窝窝的小米在中央七台曾经闪亮登场。

  看到前两年记者来山里采访的图片,姐姐站在谷地里,幸福地介绍这里的谷子种植过程的画面时,姐姐和旁边的乡亲们都笑得非常灿烂,那些沉甸甸的谷穗,在轻风的吹拂下,恍然正飘出更加醉人的香味。

小链接

  林志霞,现工作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教体局。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迄今,有百余篇作品发表在今日朝阳网,数篇作品在《朝阳日报》等报刊发表。钟爱文学,喜欢畅游于“诗词”之海,欣赏品味,受益匪浅;喜欢倘佯在文学天地,观光赏美,博采众长……愿在这充满诗意的人生里,激扬文字,飞花逐梦!

[责任编辑 寻冬]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