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大辽美食,一个百年王朝的岁月芳华(下)(张松)

摘要:西瓜、果脯、冻梨,原来都是“大辽果”。

大辽美食,一个百年王朝的岁月芳华(下)

文图/张松 编辑/安然

西瓜、果脯、冻梨,原来都是“大辽果”

  契丹人食用水果、干果的历史可能早于蔬菜,种植果树则受中原汉人的影响。五代时,中原政权向契丹进贡的贡品中就有果品,如太祖二年(907年)八月,“幽州进合欢瓜”;太宗会同四年(941年)四月,“晋遣使进樱桃”。辽帝不仅接受来自外邦的各种“贡果”,还将自家产的水果作为贺礼送出,如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后,契丹贺宋朝皇帝的生日礼物中就有如下水果与干果:面枣、楞梨、棠梨、榛栗、松子、山梨柿、黑郁李子等。

  在诸多辽墓壁画的宴饮图中,契丹人待客果盘里陈放的水果、干果品种可谓琳琅满目,梨、桃、李、枣、杏、柿、石榴、樱桃、葡萄、榛子、核桃、松子……契丹人甚至把生前所爱的干果、水果带入墓中,如在法库叶茂台7号墓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桃、李和松子等食物;在河北省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内,发现了栗子、梨子、葡萄、枣子等果品。

  辽代有专供契丹皇帝宫廷享用的果园。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十一月,“幸内果园宴,京民聚饮”,契丹著名学者萧韩家奴早年就曾掌管皇家的“栗园”。在北京房山县北郑村的一座倒塌辽塔中,发现两条刻有“北衙栗园庄官”的经幢题记,证明辽南京地区有许多官方的栗园,并派官吏管理。南京道渔阳西有“枣林淀”,盛产枣。东京道宁江州有桃李园,果实“其大异常”。契丹皇帝行宫四周也有果树种植,宋人彭汝励使辽时说,契丹皇帝行宫,“山棚之前作花槛,有桃、杏、杨、柳之类。” 契丹皇帝鼓励栽种果树,辽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五月,“诏内地州县植果。”

  辽亡后,耶律大石率部分契丹人来到中亚建立了西辽王朝,其中央直辖区在七河流域,原来从事畜牧业的契丹人有一部分转为从事农耕业,因精通农业、水果栽培的契丹人的到来,当地的种植业与园艺业迅速发展起来,虽远离故土,漂泊异域他乡,但契丹人依然种瓜果、播五谷,一如中原。全真教大师尹志平有诗曰:“辽因金破失家乡,西走番戎万里疆。十载经营无定止,却来北地务农桑。”

  我们今天吃的西瓜,是契丹人引进的。在敖汉旗羊山1号墓中发现了一幅水果图:墓主人身前的砖砌黑色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竹编浅盘内置石榴、桃子和枣子等,旁边黑色圆盘内盛3个西瓜。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西瓜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北京门头沟斋堂辽墓壁画中,一侍女手捧果盘,上置西瓜,说明西瓜已进入燕京地区了。关于西瓜的来历,汉人胡峤(qiáo)在《陷北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北京特产果脯,也出自辽代。辽太宗会同十年(947年)二月,“述律太后遣使,以其国中酒馔脯果赐帝,贺平晋国。”在契丹赠送给宋朝皇帝的礼单中,时见“蜜晒山果”、“蜜渍山果”等名称,这种“蜜渍山果”又称欧李果,是把鲜果蜜饯加工,以便长期保存。史载欧阳修曾出使契丹,嗜此果,此果大如樱桃,色味皆如李,渍以锡(糖)密(蜜),乃秋日下酒之佳品,这就是今北京特产果脯的起源。契丹皇帝以蜜渍山果招待北宋使臣欧阳修,说明宫廷对这种果品十分珍视。辽统和四年(986年)正月,辽圣宗赐赏功臣,“赐酒果劳之”。契丹回赐新罗使节的礼物中有“酒果子不定数”,酒果子可能是用酒浸渍的果品,如今之醉枣。

  契丹人还会制“冻果”。《辽史拾遗》引庞元善《文昌杂录》曰:“余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旧例互置酒三行,时方穷腊,坐上有上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接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桔之类均用此法,味即如故也。”这是契丹人利用北方寒冷气候保存果品的特殊方法,很多东北人冬天爱吃的冻梨,远在千年前的辽代,契丹人已开始食用了。

契丹乳食,食之甚美的宴客茶点

  乳及乳制品,是契丹人必不可少的食品,“人仰湩(dòng,乳汁)酪”就是饮马、牛、羊乳,契丹乳制品有乳粥、乳酪、乳饼等。

  乳粥是乳加其他食品制成的,宋人王洙(zhū)在《可谈》中云:“契丹主馈客以乳粥,以北方之珍,其中铁角草,采用阴干,投沸汤中,顷之,茎草舒展如生。”据朱彧(yù)所著的《萍洲可谈》记载,先公至辽,日供乳粥一碗,其珍,但沃以生油,不可入口。谕之使去油,不听,因给令以他器贮油,使自酌用之,乃许。遂得淡粥。

  宋人口味清淡,厌油腻,但在契丹人看来,生油是最佳大补之物,甚至皇后生小孩时还要让她“服调酥杏油羊盏”。

  酪饼为乳类加工之糕点。五代人王定保在《摭(zhí,拾取、摘取)言》中云:“银饼餤(dàn,吃或给别人吃),食之甚美,皆乳酪膏腴所为。”宋使贺契丹皇太后生辰朝贺仪、贺契丹皇帝生辰朝贺仪时,辽廷皆用“饼茶”招待,疑为“酪饼”之类。

契丹酪面,宋高宗都难以抗拒的“味蕾诱惑”

  契丹美食不仅盛行于辽地,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宋王朝也一样备受欢迎,以源自契丹的“酪面”为例,即便是尝遍天下美味的宋高宗,也赞不绝口。

  契丹各种肉食传入中原,特别是传入汉人居住的大城市后,改良品种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如兔肉,有炒兔、葱泼兔、冬月盘兔等;羊肉有炖羊、羊头签、羊脚子、点羊头、羊肉头肚、羊肉小馒头、旋煎羊白肠、插肉拔刀炒羊、汤骨头乳炊羊、批切头入炉羊、虚汁垂丝羊头等。至于鹿脯、奶房、野鸭肉、软羊面、白肉胡饼等契丹人所食之物,也逐渐被口味挑剔的宋代汉人所接受,名曰“分茶”的大食店内都有入炉羊售卖,因生意太好,店前经常摩肩接踵、人满为患。

  特别是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中国南北进入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百年和平期后,越来越多的宋人再不将契丹饮食视为“腥膻劣食”,反而发自肺腑地奉为美味佳肴。

  如契丹乳酪传入北宋都城东京汴梁,很快就赢得了大宋朝野的普遍欢迎。汴梁城里有专门经营乳酪而成名的“乳酪张家”,清明时分,去郊外上坟的百姓把乳酪当成“节食”。

  至南宋,乳酪已深入市井乡间,宋人还将乳酪予以改进,制成“酪面”。当时临安的贺家酪面,居然卖到“每个五百贯”,价格不菲,依然供不应求。宋高宗曾数次微服私访,亲尝“贺四酪面”,睹面思乡、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当年身为皇子时在东京的繁华岁月,又念及做饼的贺家“皆京师(汴梁)旧人”,不禁慨叹世事沧桑、芳华已逝,遂重赏贺家,留下一段关于契丹美食的千古佳话。

【好名声网】大辽美食,一个百年王朝的岁月芳华(上)(张松)

【好名声网】大辽美食,一个百年王朝的岁月芳华(中)(张松)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