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探秘传奇牛河梁 寻溯中华上古源(张松)

摘要:在建成不久并刚刚对外开放的朝阳牛河梁博物馆大厅内,立有一组醒目的群雕,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探秘传奇牛河梁  寻溯中华上古源

文/张松

  在建成不久并刚刚对外开放的朝阳牛河梁博物馆大厅内,立有一组醒目的群雕,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便是传说中奠基中华文明的上古五帝,名垂华夏、声闻宇内!在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亦真亦幻的五帝时代源自中原河洛,何曾与塞外关东有关?地处辽宁内陆的牛河梁敢立五帝塑像,是否确有所指?跨越5000年漫长岁月的牛河梁,究竟隐伏着几多鲜为人知的上古玄机呢?

5000年前的牛河梁是中华先祖的天堂

  牛河梁地区如今干旱少雨,以今日视角看这块贫瘠缺水之地,很难理解牛河梁怎么可能孕育出壮丽的中华上古文明。朝阳学者雷广臻释疑说,5000年前的牛河梁雨量充足、水草丰美,与牛河梁今天的气候截然不同。5000年前正是地球的气候温暖期,牛河梁所在的努鲁尔虎山,山南山北降水量都很大。牛河梁北边是科尔沁草原,科尔沁草原水量充沛,堪称那个时代的“地球之肾”。据科学家考证,大约10万年前,地球倾斜角度在45度左右,长城以北属亚热带地区,非常适合人类生存,而这正是中华上古文明产生的先决条件。

  5000年前的牛河梁地区不仅气候适宜、物产丰饶,而且所处位置四通八达,占尽地利之便。牛河梁所在的辽西努鲁儿虎山谷,向北可通往广袤的蒙古草原;向南可抵达渤海海滨;向东直达辽河西岸;向西可越燕山山脉直下华北平原……

  所以,能在牛河梁发现规模惊人的史前“庙坛冢”并不奇怪,因为5000年前的牛河梁实乃中华先祖繁衍生息的乐土天堂!

牛河梁的身世——帝陵?帝都?会盟中心?

  自从20世纪80年代牛河梁“庙坛冢”的陆续被发现,关于牛河梁身世之谜的解读便如缕不绝,大体有三种说法:帝陵、帝都、会盟中心。

  主持挖掘牛河梁遗址的郭大顺先生认为,牛河梁遗址是具有上古“帝陵”规模的。牛河梁的积石冢大墓,顶部平缓,边缘起台阶,时间距今5500年,其形式与时间介于埃及的“马斯塔巴”式金字塔(距今约6000年)和台阶式金字塔(距今5000年)之间。在郭大顺看来,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从形制及其演变看,将牛河梁积石冢称之为“中国金字塔”,是名副其实的。众所周知,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们的巨大陵墓,那么,安葬诸多上古显贵的牛河梁积石冢,可否视作5000年前的华夏帝陵呢?

  郭大顺说,牛河梁“帝陵”的位置选择是十分讲究的。此地位于今朝阳建平、凌源的交界处,占地50平方公里,这里蔓延着10多公里的多道山梁,天然形成了一种高低起伏,间有平川,有分有合,既自成一体,又有延伸余地的地势。牛河梁诸山冈的高度在海拔550——650米之间,诸山冈之间的距离相对平均,红山先民就是依据这里的山势定方向,按南北轴线进行规划布置,使诸多遗址之间既有主次,又彼此照应,形成了一个大范围的有机整体。

  牛河梁积石冢大墓的规格、等级更是令后人叹为观止!这些积石大墓的修建耗费巨大人工,红山先民用火将坚硬的石头烤热,然后注水冷却,借助热胀冷缩的原理令石头迸裂,然后开凿石材。大墓建成,墓上封土后再积石,冢顶积石以石块堆砌,周边则以经过加工的石块砌出圆形或方形的框界,一般为三层,层层叠起,石棺和冢体所用石料以硅质石灰岩为主,形成白色冢体,冢的面积在200—400平方米之间,形成有如金字塔式的地上建筑。

  牛河梁积石冢的中心大墓位于冢的最中央部位,大墓有宽而深的墓穴并起台阶,墓穴为达到固定深度而不惜凿入基岩,砌筑石台阶。周围的中小型墓葬、成排筒形彩陶器群等,都是围绕中心大墓而设的。大墓石棺宽大,砌筑整齐,石棺内壁尤为平齐,墓内一般不随葬陶器、石器等与生活、生产有关的用具,而只随葬玉器。具有“唯玉为葬”的埋葬制度,尤以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和第五地点的积石冢群最为典型。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位于牛河梁中梁的梁顶,为一冈多冢,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60米的范围内,共有6个单元一线铺开,座座气势非凡。其中位于冈顶的第二号冢中心大墓有如后世“帝王山陵”,墓主人已具王者身份,冢坛结合,坛呈“环状列石”状,并起三层台阶,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鼻祖。

  专家指出,牛河梁的三环圆坛和三重方坛,象征天圆地方。圆坛的拱式外形是天穹的象征;三环表现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日动轨迹;石坛的三衡由淡红色的圭状石组成,是古代表现黄道的惯用象征。5000年前的牛河梁圆方二坛,其象征手法与《周礼》及以后的文献关于天地二坛的规定多有相合,也与明清北京的天地二坛分外相近。由此可知,牛河梁祭坛是作为宇宙的象征出现的,祭者身处坛上,犹如行于宇宙之中,秉承天命,与天沟通。另外,牛河梁积石大墓中的一些尸骨的摆放形态也颇有说道,如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第四号墓的尸体下肢是交叠的,专家认为此乃“天地交泰”的象征。

  “牛河梁坛庙冢遗址群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组合之完整,不仅在中国是唯一的,就是与世界上古史中著名的文明古国遗迹相比,也毫不逊色。以它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象征和民族圣地,当之无愧!”郭大顺评价道。

  解析牛河梁的身世之谜,研究红山文明几十年的黄康泰认为,牛河梁应该是当时一个强盛古国的“帝都”所在地!牛河梁积石冢是有等级的,积石冢群当中有大墓、次大墓、小墓,有的小墓根本没有随葬品,说明那时的人群已开始划分等级,有等级才有阶级,阶级的产生,随后就带来国家的产生。“在史前时期,一个部族统辖的土地面积达到方圆20多里就可算做‘古国’了。当时,占有牛河梁遗址区域的是一个很强盛的古国,而牛河梁,正是这古国的‘帝都’!” 黄康泰说。

  猜想牛河梁的真实身份,雷广臻提出一个新颖的说法。他认为牛河梁遗址是上古时代的“会盟中心”,部落首领在这里结盟、祭祖,红山先民在这里交易、偶配。比如,女神庙是会盟文化精神指向的场所,女神庙后山台是会盟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牛河梁二号地点、三号地点、五号地点、十六号地点等有积石冢(包括祭坛)的地方是特定部落或部落联盟的祭祀活动场所,牛河梁遗址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各路诸侯的顶级会盟中心。

牛河梁女神是女娲?

  遍布欧亚大地的女神像、先祖像傲立于各民族的神庙之内,随着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坛冢陆续揭开神秘的面纱,“女娲起源牛河梁”的说法不胫而走,并愈发引动人们的广泛关注。

  郭大顺说,五帝时代是一个众神涌现的时代,是中华大地造神运动的时代。当人们以牛河梁考古为契机对古史传说特别是五帝时代诸代表人物产生联想时,女神庙是最能引起人们遐想的。深埋地下5000多年的女神庙内供奉的神像不只一尊,而是一个群体,不仅有人的塑像,还有动物神像。它们从个体到群体组合之巨大,形象之逼真,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神的世界。

  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可能是人骨,联系到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黑龙江省的干志耿先生认为,牛河梁女神就是女娲,女神崇拜就是女娲崇拜!中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指出,牛河梁和遗址出土的女神像是红山人的先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在中国神话传说里,女娲是婚姻制度的创造者,被认为是男女间最早的媒人。古书还记载,每年仲春之月,神庙盛会,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赶到神庙前会合,踏歌起舞,寻求配偶,以感谢女娲给人类带来生殖繁衍的能力。专家据此推测,牛河梁的女神庙、“金字塔”,可能就是当时原始古国的人们对女娲回忆、崇拜的现实折射。

  发现牛河梁女神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仅发现了明确的庙宇,更发现了庙内供奉的神像,这就改变了中国祭祀祖像的宗庙从上古到近古无例证的状况。而且从世界范围看,在距今5500年前后的诸文明古国中,像牛河梁这样大规模的泥塑神像群,也并无先例,堪称“海内孤本”。

  有人质疑,牛河梁女神庙占地这般狭小,怎配得上女神庙尊称?对此,郭大顺的解释是,女神庙的窄小面积和女神像的巨大规模这种不协调,正好揭示了当时宗教祭祀的一种特殊时代现象,那就是神庙所具有的强烈的封闭性和神秘性,在使用上也具有很强的专一性,这原是神权垄断的典型反映。

黄帝出辽河的石证、玉证、衣证、旁证

  与女娲源自牛河梁的说法相对应的是,另一位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也被考证出与牛河梁有直接关联。雷广臻的说法发聋振聩:黄帝由牛河梁走向世界!

  理由是,依据《山海经》所记载的黄帝战蚩尤的“龙鱼陵居”之所,可初步确定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区即为黄帝、颛顼部落的活动区。所谓“龙鱼”即化石,而牛河梁所在的红山文化区恰是此类化石的富集之地,这是黄帝族起源牛河梁的“石证”。

  红山文化玉器种类多,证明红山先民尚玉。传说黄帝用玉作兵器,黄帝妻嫘祖养蚕,红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有蚕玉器、玉兵器,这是黄帝族起源牛河梁的“玉证”。

  红山先民不仅善于治玉,还善于治衣。传说黄帝坐好车、穿华服(作轩冕之服)。牛河梁出土了穿短靴的陶塑人像(人像高12厘米),其短靴有一定厚度,前有花纹,相当精美,说成是当代雕塑也不为过。距牛河梁不远的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了人像腰部带饰,前边有结,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与现代人一样会用腰带了。上述实物与有关黄帝的传说一致,为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的活动区提供了一个“衣证”。

  《山海经》在“大荒西经”篇中多处提到黄帝之孙颛顼,那么,颛顼的活动区域在哪里?宋、元时期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注释,此地在朝阳“城东九十里,棘城,即颛顼之墟。”棘城,在今锦州义县北,还有专家考证在北票章吉营子。这是华夏历史典籍中明确记载的“颛顼之墟”,这可为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提供一个“旁证”。

  雷广臻说,如果证明了红山文化区系黄帝、颛顼部落活动区,那么就证明了黄帝是从牛河梁、从辽河边走向世界的。在辽宁大地、辽河流域遍布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甚至发展到燕山以南的河北、北京、天津地区,这说明黄帝、颛顼部落当时的活动范围是非常之大的。黄帝、颛顼从牛河梁、辽河流域迁至冀北,在阪泉、涿鹿先后与炎帝族、蚩尤族发生冲突并彼此融合。阪泉、涿鹿所在的沙城小平原是中华民族的融合地域,是黄帝族南下中原的休养栖息地和中转站。    尤为重要的是,在牛河梁遗址还挖出了熊的下颌骨,熊掌、熊牙都是人工做的,而且涂朱。而红山人崇拜熊,黄帝族是有熊氏,熊是黄帝族的图腾,在牛河梁发现有关熊的历史线索,说明黄帝族就生活在红山文化区。“我们常说‘三皇五帝’,那么黄帝族到底在哪里?最好是能有实物对应上。河南新郑有黄帝庙,陕西有黄帝陵。但黄帝庙里没有黄帝,黄帝陵里没有黄帝的尸骨,这些都是传说。而在牛河梁发现与黄帝生活有关的证据,这就有说服力!”雷广臻断言。

  来源:今日朝阳网

[责任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