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光辉·信念升腾
编者按: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种力量能穿透岁月,让初心依旧、热血未凉。诗人韩辉升以《还是那个少年》为名,用质朴而深情的笔触,将故乡的山水、历史的回响、亲情的温度与生命的哲思,凝练成一行行饱含土地气息的诗句。他的诗,是凌河岸边的炊烟,是红山女神的低语,是父亲沉默的犁铧,是母亲永不干涸的乳汁,更是一代人对根脉的坚守、对生活的热望、对理想的执着。
本网特别开设“理想光辉·信念升腾”栏目,连载韩辉升诗选,愿这些浸润着乡土与真情的文字,能引领读者穿越历史尘埃,回归生命本真,给这喧嚣的世界、浮躁的人心送来一盒盒镇静剂和一粒粒醒脑丸,让文化独有的润泽灵魂、导引群心、涵养正气等精神能量不断释放。在这些诗行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朝阳大地的风物人情,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无论走得多远,归来仍是少年;无论历经多少沧桑,信念始终升腾如初。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此驻足,感受诗中蕴含的赤子之心;愿每一位同好都能发表感言,传播诗句独特的文化力量。让理想的光辉照亮前路,让信念的力量温暖人间。
几个拣奇石的人
文/韩辉升(辽宁朝阳)
大凌河畔
有几个“拣石头”的人
他们约定
从早晨到黄昏
每个人
只能拿回一块最好的石头
归途中
每个人都说
拿回来的石头
不是一天中拣到的最好那块石头
编后话:
这首小诗以大凌河畔的拣石约定为切口,藏着关于选择与成长的哲思。晨光漫过河岸到暮色染透石子的时光里,“每人只拿一块”的规则,不是对欲望的限制,而是对“珍视”的唤醒——它提醒人们,世间好物从非越多越好,懂得聚焦与克制,才能在纷繁中锚定真正在意的事物。
而归途里“不是最好”的坦言,更藏着动人的生命智慧。所谓“最好”本就是流动的标尺,当人们俯身触摸每一块石子,感受纹理间的自然印记,比较时的斟酌、发现时的惊喜,早已让这段旅程比最终的石头更有分量。这份“未得最优”的坦诚,不是遗憾,而是承认过程的价值:他们带回的或许不是最完美的石子,却是一整天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珍贵体验,是对“何为珍贵”的更深理解。
这拣石的约定,恰似人生的隐喻:我们不必执着于“终极完美”,遵守本心的选择、珍视过程的馈赠、接纳选择中的成长,便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
小链接韩辉升,男,蒙古族。1985年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年曾被誉为辽宁诗坛“短跑冠军”。作品见诸《诗刊》《鸭绿江》《星星》《民族文学》《当代诗歌》《文学报》《天津文学》《海燕》《诗潮》《辽宁日报》《辽宁青年》《朝阳日报》《辽西文学》和《新华文摘》《青年文摘》《诗选刊》等多种报刊及多种选本。迄今出版诗集12部。两次获辽宁文学奖,两次获《鸭绿江》作品奖。曾任朝阳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现任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 宏宇 审核 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