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历史钩沉:清朝四帝与辽宁朝阳佑顺寺(下)(王劲松 袁宏志)

摘要:乾隆帝对佑顺寺喇嘛有赏赐,《清实录》记载,“二十四日,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和珅等奏准,赏接驾小喇嘛二十名,每名重一两银锞一个,共银二十两。”

历史钩沉:清朝四帝与辽宁朝阳佑顺寺(下)

文图/王劲松 袁宏志(辽宁朝阳)

乾隆御题佑顺寺“真如妙觉”

  乾隆帝对佑顺寺喇嘛有赏赐,《清实录》记载,“二十四日,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和珅等奏准,赏接驾小喇嘛二十名,每名重一两银锞一个,共银二十两。”又写“领侍卫内大臣尚书和珅等奏准,赏佑顺寺小喇嘛二百十名,每名重一两银锞一个,沿途接驾小喇嘛二十名,每名重一两银锞(一个),共银二百三十两。”就是说当时佑顺寺庙里光小喇嘛就有250人。

  《朝阳地方掌故》一书载,乾隆皇帝初临辽西三座塔厅的佑顺寺行宫,对于三座塔厅过去叫古龙城这个地名很反感,认为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才能叫龙城。当时大学士纪晓岚伴驾随行,就巧用“抵龙换凤”之法奏道:“诗云‘梧桐生矣,于彼高岗;凤凰鸣矣,于彼朝阳’。奴才见城东一带高山,正好九座山峰,形如九凤朝阳。”乾隆高兴,改龙城为朝阳,撤销三座塔厅,建置朝阳县,并亲笔题写八个大字,“地徳广运”,“凤鸣朝阳”,挂于南北牌楼之上。并为朝阳题写七绝一首:“兴中之府朝阳县,三塔一颓其二存。残碣犹存张氏记,千秋兴废不堪论”。由此三座塔厅便于那个时候改为朝阳县,可见,佑顺寺当时之社会地位非为一般,皇恩眷顾,驰名遐迩。

佑顺寺更衣殿

  民国十九年修订的《朝阳县志》记载:“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出古北口,由热河至盛京,谒陵路经县治,銮舆驻此。行宫在县城中佑顺寺佛殿之后,殿宇七楹。今御用床帐、裀枕,皆存寺中,喇嘛咸敬礼之。”亦可印证。

宝座殿(七间殿)

  更衣殿当时是乾隆帝接见地方官员、高僧的客堂,之后,则把这里改名叫“更衣殿”,再往里进一个院落原是住持的卧室,乾隆帝住过以后改称“宝座殿”或七间殿。

光绪皇帝钦命潘成为住持

  喇嘛搬兵有功,钦命住持。潘成是佑顺寺的一名喇嘛,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三月,法国天主教在凌源向各粮店强行“借粮”,在理教首领徐荣和他们讲理,被洋教士枪杀,同时他们还组织武装迫害当地民众,愤怒的百姓,纷纷加入在理教和金丹道进行反抗。同年十月十日(公元1891年11月11日),辽西金丹教首领李国珍、杨悦春率众起兵,十三日攻克朝阳府,全城文武官员和有钱的商户等,皆弃城而逃。正遇天气骤变,风雪交加,满城一片混乱。潘成喇嘛为保护寺庙安全,苦思良策,如果去热河求官兵来救,需要半月时间,远水不解近渴,于是独骑快马连夜到锦州副都统衙门击鼓报变。当时锦州不归热河管辖,此举属于越境搬兵,按当时规矩是不允许的。潘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经过他和锦州副都统的慷慨激辩、入情入理的交谈,最终,副都统为其精诚所感动,立即派兵解围,使朝阳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另有一说,辽西地区因洋教士杀人引发民变,奉天、锦州、河北的开平、滦州、迁安、卢龙也先后起义,义军发展迅速,攻城夺地,占领了热河东部的和泉、建昌、赤峰、朝阳等地,清政府急调奉天、锦州、热河官军进行“合剿”,将军统领左宝贵带兵驰援朝阳,平定“骚乱”。潘成报变搬救兵护寺有功,佑顺寺众僧人推举他为住持,清朝廷颁敕书授予他“绰尔济喇嘛”(佑顺寺创建者曾授此职衔)职衔作为奖励,慈禧太后赐给潘成一个象牙笏板。管文华先生所著《朝阳名寺》写,据该寺健在的(走访时间1986年11月)大经头喇嘛王永顺、二经头喇嘛鲁清和、管殿喇嘛戴喜回忆,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朝廷下旨任命潘成为“钦命达喇嘛”,所谓“达喇嘛”就是住持。

  佑顺寺有幸受到清朝四代皇帝的关注,是不多见的,这对本寺,对朝阳而言都可以说是荣耀的,值得载入史册的。

  (编者注:本文曾经入选“中国地名”2016年第五期征文,原文标题为《清朝四帝与佑顺寺》,在本网发表时略有改动)

(完结)

小链接
  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海军服役,后从事中专语文教学三十年,高级讲师。著有《“安史之乱”探新》等五部书,在市、省、国家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杂谈、散文、诗词、编纂朝阳市政府志、佛经哲理故事等,总计400多万字。
  袁宏志,笔名小园、晓园、宏志,男,汉族,原籍辽宁省北票市。1992年毕业于省工艺美术学校,曾在朝阳县皮鞋厂工作。2006年10月进入私企从事文秘工作。2009年9月从事佑顺寺办公室文秘兼摄像工作,12月担任《佑顺》月报责任编辑,后兼任辽宁大学永惺佛学研究中心研修学苑办公室文秘及电脑课程教师。与王劲松老师合作,在《今日朝阳网》、《佑顺》报上发表多篇文章。

[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