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刻钢板的岁月(王铁兰)

摘要:在我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块钢板,那是我多年前上班时用过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眼前的一幕,让我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下子又把我带到那刻钢板的岁月。

刻钢板的岁月

文图/王铁兰(辽宁朝阳)

  在我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块钢板,那是我多年前上班时用过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眼前的一幕,让我打开尘封的记忆,一下子又把我带到那刻钢板的岁月。曾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调到高中工作,整天忙忙碌碌。高中学生面对高考,与其说考学生,不如说考老师。学校不仅重视每个学生的分数,更注重总平均分和考上高校的数量多少。所以老师们都披星戴月地工作,沉浸在刻题、印题、考试、批卷、讲题中,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那个年代教学用具比较落后,哪里像现在这样先进,投影,课件,买现成的题等。常用的工具就是一块长20厘米、宽5厘米的钢板,钢板有横纹和竖纹两面。再就是一支铁笔。铁笔的尖既不要太粗,也不要太细。太粗的笔尖,刻出来的字会有些模糊,所以要磨一磨。太细的笔尖有时稍不注意就会把蜡纸刻成一个小窟窿,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记得学校发给我们年组三块崭新的铁板,三支铁笔,三卷蜡纸。我们视如珍宝,大家都抢着尝试一下。我第一次刻题时,心情十分激动,暗自庆幸有了新工具。小心翼翼地把蜡纸铺在新钢板上,调整好钢板和蜡纸的位置,生怕刻不好,浪费蜡纸,于是,慢慢地一笔一划地开始刻。刚一开始,有些不适应,一笔下去,总是打滑,不听使唤。心里别提多着急了。刻一会儿,慢慢就适应了。再多刻几回,就熟练多了。这让我悟出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呀!

  从此,天天除了认真备课、正常上课和批改外,就是刻题。刻完后再去印刷机那边印刷。不仅刻钢板技术含量高,印刷也很有讲究,墨的分布一定要均匀,否则印出的卷子字迹有轻有重。印的时候一般用右手推油磙,手劲要适度,不然字迹同样有轻重,甚至有看不清的地方,那就会影响效果了。

  有了钢板刻题,方便多了。曾记得:让学生积累成语及解释,我多次刻成语填空及解释,并开展成语竞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多次开展知识竞赛,出一些较难的题,开发学生的智力。刻一些名言警句,分门别类地训练,有涉及勤奋学习的;有努力拼搏的;有积极爱国的;有坚贞不屈的;有勤俭节约的;有崇尚科学的;有廉洁清正的;有诚实守信的;有讲究孝道的;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让学生加强记忆,写文章时恰当引用,增强文章的文彩与感染力。

  不但平时基础训练时刻钢板,期中期末考试试卷同样刻钢板。钢板、铁笔、蜡纸成了那个年代教学工具的代表,为当时的学习解决了一大难题。它们承载着太多太多的知识量,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小小的钢板,成就了诸多的莘莘学子,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祖国未来。钢板可以说是有功之臣,不仅为学生和老师立下了汗马功劳,还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望着这块小小的钢板,让人心潮起伏,钢板上既有我的艰辛,又有我的快乐。有时我想:不管任何年代,条件不一,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良心活。每个教师都应扪心自问,是否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学生身上?是否能全心全意地传道、授业、解惑?我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问心无愧的。

  我要永远珍藏这块小小的钢板,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更是我一生教学生涯的最好见证。看到它,就看到我昔日印刷的情景;看到它,就看到我当年在三尺讲台的身影;看到它,更是引起我一段美好的回忆!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