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难忘谢子安老师(王铁兰)

摘要:记忆的长河里永远贮存着朝阳电台“文学一刻钟”栏目。那时的“文学一刻钟”栏目编辑是田园散文家谢子安老师。

难忘谢子安老师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记忆的长河里永远贮存着朝阳电台“文学一刻钟”栏目。那时的“文学一刻钟”栏目编辑是田园散文家谢子安老师。“文学一刻钟”栏目办得特别好,参与的人非常多,涉及到社会各阶层的文学爱好者。

  回忆二十多年前,一件件往事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那还是在职期间,我连续十年担任高三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因为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所以我和学生们都十分重视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学生写作热情非常高,除了半学期必须完成八篇大作文外,小作文几乎天天练。偶然一个机会,我邂逅了谢子安老师。他非常耐心地向我了解学生写作情况,并鼓励我们投稿。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讲完写作知识,特意提了投稿一事。学生们热情很高,认为有了用武之地,纷纷投稿。

图文无关,仅作配图使用

  寄去的稿件,谢老师认真整理,精心挑选,细心改稿。在“文学一刻钟”栏目连续发表我班同学的稿子。像杨春茹同学的《报复与抱负》,刘雁群同学的《我最敬佩的人》,赵桂艳同学的《向往》,王永财同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等等。学生的稿子播发后,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谢子安老师还经常到下面了解情况,抽出时间走入班级,与学生交谈,面对面指导,使学生们受益匪浅,在高考中作文取得很好的成绩。

  我和学生们都忘不了“文学一刻钟”栏目,更忘不了谢子安老师的辛勤指导。谢子安老师工作勤奋,一丝不苟,乐于提携后生,颇具文人风骨,讲义气,重承诺,古道热肠。散文界流传着“西刘东谢”的美誉,谢指的就是东北谢子安,刘是西北刘亮程。可见谢子安老师在中国散文界一向都有着殊荣。毫不夸张地说,谢子安老师的散文足能与那些散文大家媲美。

  谢子安老师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来之不易。为了写作他煞费苦心,每天都是头戴鸭舌帽,身穿米色风衣,单车行驶在辽西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采访社会各类人物。平时,书不离手,手不离书,用书籍武装头脑,实在是令人佩服。

  谢子安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虽然,他英年早逝,但是他的作品依然熠熠生辉,在人们的脑海里,经久不衰。他所代表的新辽西派散文正在蓬勃发展,并在辽西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如今回忆起当时学生纷纷投稿的情景如在眼前。谢子安老师编辑的“文学一刻钟”是文学爱好者的摇篮,是初学写作者的沙龙,成就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圆了许多莘莘学子的梦。这一切一切,让我和学生们终生难忘。我们永远忘不了朝阳电台的“文学一刻钟”栏目,更忘不了编辑谢子安老师!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