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儿时春节的味道(王铁兰)

摘要: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之间就进入了耄耋之年。回忆儿时的春节,往事历历在目。

儿时春节的味道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时间过得好快呀,转眼之间就进入了耄耋之年。回忆儿时的春节,往事历历在目。

  儿时家里的生活条件还算可以。父亲、哥嫂都是教师,尽管工资低,但母亲很会过日子,所以生活过得比较富裕。每年进入腊月,父亲就像小孩似的,张罗得很欢。我也极盼过年,盼过年能穿上一身新衣服,吃上一顿像样的美味大餐。每每这时,母亲总会笑着说:小馋猫这回真的快过年了。

  到了腊八,母亲会用黄米加上豇豆给我们做一锅腊八粥,说这是吉祥饭。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黏黏的,滑滑的,非常好喝,让人回味无穷。

  过了腊八,开始准备蒸黏豆包。母亲做的豆包独具特色。首先准备一斗大黄米兑上一些小米,比例是七比三,掺合在一起放在二十印的大锅里,再用刚从井里打出来的凉水淘洗五遍,放在器皿上控干水分。这时的米金黄金黄的,发出一种亮光。然后捏几粒米用手一碾成面了,就开始上碾子压。找上两个年轻人帮着筛面,遇上大冷天,大家手冻得像猫咬似的,但心里很暖,能买得起米蒸干粮这是头等好事。晚上开始和面,用翻花的白开水,把面和得干一点,刚要发就开始包了。母亲早已准备好煮熟的豆馅,找两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帮忙包。有时连夜包连夜蒸,出锅的豆包放在外面天然大冰箱里,冻透了再装入一个大缸里。母亲做的豆包特别好吃,又香又筋道,十里八屯都有名。母亲也经常把豆包送给邻居和亲友们,大家都称赞我家的豆包好吃、母亲的手艺精堪。

  有几年没杀猪了,母亲总觉得不得劲。所以头年二月份就买了一头小猪崽,自己喂。蒸完豆包,开始准备杀猪了。找了一个屠夫,母亲先预备一个大盆。猪血流在大盆里,母亲快速绞绊,怕血凝固。再把猪肠清洗干净,血里加上一些调料。开始灌血肠,我负责拿线扎上口。再放在血脖肉炖大锅酸菜里。菜炖好了,血肠也差不多熟了,准备吃杀猪菜了。父母特别好客,请来十多位乡亲来家做客。推杯换盏,满院子香味。吃完饭的孩子们,也不顾天气寒冷,追逐打闹,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吃完饭,母亲还会给客人们每人带上五斤自己家的猪肉。一头小猪连吃带送,没剩下多少。母亲说好在还有头蹄和下货呢。父母不图别的,只图个和谐高兴。

  接着扫房,似乎连尘土的气息都带着满满的年味。赶腊月集是必须的。父亲每年都增添一些盘子、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美味不如美器。大家各忙各的都有活干,母亲安排得井井有条。

  母亲还说:“娶媳妇过年,不到日子不完。”就剩下贴对联了,父亲是老学究,毛笔字写得很棒,所以街坊邻居都来找父亲写楹联。父亲会把准备好的大本子拿出来,对联都是自编的,开始给大家写。父亲不喜欢那些直白的对联,如:“方入生福发财地,又进堆金积玉门。”总是设计几个比较有意境的,比如“宅对青山山常在,门迎绿水水长流”“常振兴邦志,永怀报国心”等等。

  鞭炮一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过新年。年三十这顿饭更有意义。摆上一桌全猪宴,再配上两个凉菜,两个素菜。色香味俱全,全家人开心极了,忘记了一年的烦心事,满屋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

  儿时春节的味道有滋有味,我会把这种味道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里。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