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碾子情缘(王铁兰)

摘要:在我老家门前有个大石碾子,旁边有两棵大柳树。

碾子情缘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在我老家门前有个大石碾子,旁边有两棵大柳树。每当想起平时或过年推米轧面的情景,都让我记忆犹新。我和我们的大碾子有着独特的情缘。几十年过去了,大碾子依然如故。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粉碎机的广泛应用,农村的碾子、磨差不多都被淘汰了。

  我老家门前的碾子,至今完好无缺。人们不忍心拆掉它,因为它为大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我的脑子里总是有挥之不去的印象。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碾子最忙,家家排号去轧面蒸豆包。我家一般都排到初七八。人常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是,再冷淘米蒸豆包是雷打不动的。过去没有江米,豆包都是大黄米和小黄米做的。母亲总是用刚从大井打上来的拔凉的水,把米淘上五六遍,放在大盖帘上淋水。淘完的米金黄金黄的,锃亮锃亮的,颜色很鲜艳。第二天运到碾棚去轧面。尽管米淋了一晚,但还是有点湿。套上毛驴,戴上蒙眼,让驴拉碾子。把米放在碾子上轧,虽然磨擦,可是也冻成一片一片的。其实筛面的人,更辛苦,更遭罪,手冻得像猫咬似的。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在碾子旁边用木头点着火放在火盆上,让筛面的人烤烤。虽然冷,但碾棚的气氛不一般,几个年轻人,边筛面边有说有笑,比着赛地筛面,好热闹呀!

  每当到了夏天,石碾子上坐满乘凉的人。父亲是老学究,吃完晚饭,不用召集,大家主动坐在碾盘上、石板上、石凳上听父亲讲故事。父亲从民间故事到四大名著,挨个讲。父亲讲得认真,每章每节讲得都很清晰。听的人也很专注,就连几岁小孩都不闹。晚上听父亲讲故事成了乡亲们的习惯。大家很爱听,有些老年人听了,记住一些还给孩子们讲,也不含糊。儿时的记忆总是清晰美好的。

  带着梦想,带着一脉相传的根,去年我回老家,住在侄女家,侄女说:老姑我知道你爱吃粗粮,给你贴玉米面大饼子。我说:太好了,大饼子是我的最爱。侄女接着说:现在的苞米面都是机器加工的,吃不出碾子轧的味道,我给你上大石碾子上轧去。一听此言,我连忙说好好好,正合我意。于是耄耋之年的我和花甲之年的侄女,带着苞米,拿着水桶、条帚去轧碾子。姑侄二人有说有笑地开始收拾碾子,用水冲两遍擦干了,把苞米均匀地放在碾盘上。侄女在前面推,我在后面帮衬,用了十多分钟,面就轧好了。为了不垫牙,我们又把皮筛了出去。正当我们娘俩有说有笑之际,过来几个人,是我远房的弟弟及弟妹们。他们和我打过招乎后,笑着对我们说:你俩真有意思,这么大岁数了,还抱碾杆轧。我说:这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情怀,我俩要找回童年的味道。弟妹们哈哈大笑,然后说:老姐姐在城里吃细粮吃大鱼大肉腻了,回来换换口味。侄女说:今晩全都上我家吃碾轧苞米面大饼子,香掉你大牙。大家都笑了。回去后侄女用发酵粉做了一锅苞米面大饼子,一出锅满屋都是香喷喷的新苞米面的香味。侄女又做了一锅排骨炖豆角。这顿饭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更有童年的味道,又找回了童年的欢乐!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大石碾子更与我有不解之缘。愿碾子在我的心里永驻!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编辑 直观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