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见字如面(时春华)

摘要:作为父亲写书信的见证者以及写书信的亲历者,我翻看这些书信,看到“见字如面”,感觉一股打动人心的温暖的人情味从字里行间幽幽地飘来……

见字如面

文/时春华(辽宁北票)

  30多年前,和远在他乡亲人唯一的通联方式就是书信。我家每年都要往外寄出好多封信,因为二姨在黑龙江巴彦县,大叔在黑龙江延寿县,小姨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去不了,书信是要通的。父亲一直惦念着他们,而这书信,也都由父亲亲自来写。

  父亲写信,是很有仪式感的。有合适又充足的时间,有准备得像样的纸笔,还要有基本无人打扰的环境。在闲得不能出门的雨天,或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提前把钢笔灌满钢笔水,控过来挤出两滴试试,怕钢笔水太满了,在写信时无意中溢出来洇了信纸不好看,也不严肃。然后用废旧的干布头把钢笔管,尤其是右手握处接近笔端的部分擦干净。信纸平时存放在父亲锁着的柜子里,很平整,如若不小心弄得卷了边角,父亲会细致地把信纸抹平,小心地用装着重物的匣子压上,直到信纸平平整整才使用。放上我家吃饭的方桌,在方桌上铺上报纸,纸笔备好,父亲把手擦洗干净,才脱鞋上炕,盘上腿,坐在桌前写信。

  “XXXX你好”,在客气的首句行末端,父亲总要先写上“见字如面”几个醒目的大字,然后才开始写正文,问问我远在他乡的亲人家里的情况,告诉他们家里目前的情况,其他亲人的现状、村子里的变化、年景收成等等都在信里一一写出来。虽然父亲文化不高,但是他写信,就像对面坐着远方的亲人,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娓娓道来,不打哏,不停歇。父亲脸上的表情也随着书信的内容时时有变化,或微笑、或蹙眉、或咬着下唇,每每写完,都长出一口气,因为一段时间以来,他心里的话都说给我的亲人了。

  写完信的主要内容,父亲并不急于结尾。他要把信读上几遍,看看有啥想说忘说的,再另起一行,写上“另外……”把他想说的一股脑儿说了。直至写上“此致、敬礼,想念你的XXX”,这封信才算写完。

  亲人们的回信在首行右上角同样也有“见字如面”这几个字,我曾一度以为,这是他们之间的客套,是写信必有的格式。可是看着父亲盼回信的焦急,读回信的喜悦亦或是忧伤,真见面那一刻紧紧的握手和拥抱,还有流着泪的笑脸,我才知道,这信里藏着亲人们怎样的思念,怎样的惦记,怎样的想真真切切见上一面却不能实现这个愿望,“见字如面”简单的四个字饱含了怎样的感情。

  我上中学的时候还替父亲给远方的亲人们写过书信,一般都是父亲口述或是告诉我写些什么,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他眼花了,也提笔忘字了,亲戚嘛,不能断了联系,末了,嘱咐我别忘了写上“见字如面”,有时候忽然想起了啥,再让我写上。

  大人们渐渐老了,写信交流成了我们年轻一辈的事,可能因为年轻一辈交流甚少,也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见字如面”这几个字的分量轻了许多,后来干脆略去。

  后来有了电话,现在有了手机,亲人们联系的方式变化很大,随时都能交流,谁对谁的思念远没有很早以前那么强烈了,不是亲情淡了,而是联系太方便了。

  父亲在旧柜子里,翻出几封发黄的书信,向我们讲述过往生活的一些细节。作为父亲写书信的见证者以及写书信的亲历者,我翻看这些书信,看到“见字如面”,感觉一股打动人心的温暖的人情味从字里行间幽幽地飘来……

小链接
  时春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选修音乐,酷爱文学,文风朴实接地气。热爱生活,热衷传播社会正能量。系朝阳市作家协会、辽海散文学会、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好名声网》特约助理编辑,此网站有《时春华好名声展馆》;《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此报刊有专版《朝花夕拾》。在网络、刊物上发表作品600余篇。

时春华展馆

[责编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