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乡下,那些土地的名字(时春华)

摘要:在乡下,土地是我的父老乡亲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跟土地亲近,亲近得像一家人,他们爱土地,爱得像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夸张。

乡下,那些土地的名字

文/时春华(辽宁北票)

  在乡下,土地是我的父老乡亲赖以生存的源泉。他们跟土地亲近,亲近得像一家人,他们爱土地,爱得像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也不夸张。

  自己的孩子都有名字,我们乡下的土地也有名字。孩子的名字是有趣的,我乡下土地的名字更有趣。孩子取名“兰州”“龙江”的,那“兰州”“龙江”是孩子出生的地点,我乡下老家的土地也按照方位被称为“南台子”“北洼”“东梁”“西沟”,这称呼比孩子的名字更形象,不仅说明了土地的位置,也说明了土地以“台、洼、梁、沟”作为存在的方式;有的孩子根据体型叫做“大胖”,亦或是“二扁扁”,老家的地起的名字也具象形意义,且惟妙惟肖,比如“扇子面”,比如“刀条子”“顺腿子”,叫得亲切也确切,那“扇子面”就真的是一块状如扇子的山地,那“刀条子”就是那么窄窄长长的几条垄,那叫做“顺腿子”的真的是在两块地之间横着垄的,像极了顺过来的大腿;孩子叫做“黄毛”“卷毛”的,那是依了他们头发的特性,我们乡下的土地也有特性,“沙窝地”是沙性土地;“红草坡”地里多红草。有的孩子的名字跟数字有关,什么“六一”啦、“七一”啦,“八十”或是“八一”的,这都与自己长辈的岁数有关,我乡下的土地,也有以数字冠名的,比如“九天三”,比如“八分半”,这数字是土地的面积;也有一些是根据土地附近的标志物取名的,比如“大牛圈”,比如“小柳树”,比如“三棵松”……细究起来,每一块地的名字都有说道。

  老家的人们,珍惜着每寸土地,热爱着每寸土地,侍弄土地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每块地依着地的特性种啥适合,种啥不适合,他们可是摸透了。那“沙窝地”适合种花生,“顺腿子”适合种棉花,“东梁”适合栽地瓜……他们绝不拗了地的本意;“红草坡”就像是比较顽皮的孩子,被红赖草把得种啥都不爱长。人们总有办法,烧荒,深挖地,从“心里”改造,种上大豆,用根瘤菌的作用改良土壤,真的就像是在挽救一个“游手好闲”的不良少年。

  乡下的土地,经过了很多运动,被改头换面了很多次,平地改成梯田,梯田又推成平地。原来几乎不分三六九等的土地,因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有了不同的价值,有的成了退耕还林示范基地,有的成了花圃示范园,有的变成了养殖小区,有的依旧是原来的作用,就是种庄稼,打粮食。那些挂了牌的土地就像长大后有了出息的孩子,光鲜上镜,那些没挂牌的,依旧灰头土脸,默默无闻。在我的乡亲眼里,他们是平等的,那些“小区”“基地”“示范园”之类,只是名义上的官方称呼,我的乡亲们仍旧愿意叫它们最初的名字,仍称呼它们“东梁”“北洼”的,就像称呼自己孩子的乳名。他们说,这样叫着不生分,叫着随和,叫着亲切,叫着谁都熟悉,叫着没有距离。因为这些土地的名字,已经长在了他们心里。

  曾几何时,我的乡亲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就是哪块地里的庄稼好,哪块地种啥好,每一条皱纹里都是笑意,看他们扳着指头如数家珍的样子,就好像在憧憬自己孩子美好的未来。多年后,再登上土地登记花名册的,我的乡亲们曾经熟悉的老名字已经消失了很多,那是土地被人为地给“夭折”了,我看到了我的乡亲们那种无可奈何的沮丧。对于我的乡亲们来说,土地不是他们的全部,却是他们的必须,不是他们的命,却是他们的血。一句话,掷地有声:这地啊,孩子一般亲,就不想让孩子,随了别人的姓!

小链接
  时春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选修音乐,酷爱文学,文风朴实接地气。热爱生活,热衷传播社会正能量。系朝阳市作家协会、辽海散文学会、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好名声网》特约助理编辑,此网站有《时春华好名声展馆》;《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此报刊有专版《朝花夕拾》。在网络、刊物上发表作品600余篇。

时春华展馆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