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做豆腐(吴歌)

摘要:把大象搁到冰箱里,拢共分几步?朋友们摭定都知道。把豆子做成豆腐,拢共分几步?朋友们不一定都知道。

做豆腐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把大象搁到冰箱里,拢共分几步?朋友们摭定都知道。把豆子做成豆腐,拢共分几步?朋友们不一定都知道。

  豆子,咱们东北话指黄豆,普通话叫大豆。备好的黄豆,要做成豆腐,最多分七步。

  第一步。泡,泡豆子。把豆子搁水里浸(qǐn)泡。泡胮胀泡透,通常需要一宿(xiǔ)。头天下黑(晚上)泡上,第儿(dìr)天早昕(早晨)就能用。

  第二步。拉(là),拉磨粉碎。

  在早,没有电动粉碎机,都用石磨——靠毛驴拉着转的石磨。歌里的“毛驴拉磨走不出那个圈”,唱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拉,真挺个(gé)路。拉车拉犁杖啥的,要说成拉(lā);到磨坊里,却要说成拉(là)。因乎啥呢?啥也不因乎,就这么“任性”!你说气人不?

  拉着石磨磨东西,简称为拉。拉面拉豆腐啥的,都这么说。

  第三步。熬(náo),熬豆腐汁子(zhǐ zi)。到这圪塔儿,必须整俩目(ma)文词儿:把悬浊液熬成乳浊液。刚拉出来的豆腐汁子,是悬浊液;熬熟以后,才能象(像)水乳交融那样变成乳浊液。

  皆因这个,咱们才管熬豆腐汁子熬中药啥的叫“熬”。管爊(nāo)菜爊肉啥的叫“爊”。

  第四步。过,过滤,让浆渣分离。分离出来的浆汁,直接喝,咱们东北话叫浆子(普通话叫豆浆)。

  第五步。点,往浆子里加卤水,是核心技术。之所以叫“点”,是因为卤水差不多要一滴一滴地往浆子里加,不能一下子倒进去。一边点,一边轻柔地打杷(pá),一边注视浆子的反应。豆腐匠与浆子的互动,颇似一对相偎相依的情侣在呢喃私语。

  如果把做豆腐的工艺比作一条龙,“点”,不啻于画龙点睛。豆腐的品质和口感,全靠“点”上工夫。

  点,还是确定浆子走向的“分水岭”。卤水比例最低,浆子里出现脑状物就行,做出来的是“豆腐脑儿”;卤水比例适当,浆子凝成软嫩膏状才行,做出来的是“水豆腐”;水豆腐不直接吃,上包加压,做出来的是平常所说的“豆腐”或者“干豆腐”。

  “豆腐脑儿”,西南的四川等地叫“豆花儿”,也挺形象;关里有些个地方叫“老豆腐”,有点蹊跷。水水灵儿灵儿的“豆腐脑儿”,咋能是“老豆腐”呢?搁暗儿上寻思,有可能是把“豆腐脑”倒过来,叫成“脑豆腐”。“脑豆腐”的“脑”,方言又说成“老”。咱东北话里的“秃脑亮”,不是有时候也说成“秃老亮”么?

  在第五步里,还“可能”出现一段插曲儿。说“可能”出现,就是也“可能”不出现。这个“插曲儿”,是“挑(tiǎo)豆腐皮儿”。豆腐皮儿,也叫豆油皮儿,是浆子表层的“凝脂(zhǐ)”。“凝脂”,有点儿转(zhuǎi)啊?不转,还真不好解释,因乎豆腐皮儿是豆腐里的精华,也是衡量业者良心的“秤砣”。

  没挑豆腐皮儿的豆腐,营养全面,口感细腻(nai);挑过豆腐皮儿的豆腐,缺少精华,口感粗糙。假如挑得过份,做出来的豆腐比豆腐渣强不哪儿去。

  第六步。压,把点好的豆腐㧟(舀)到模具里压。所谓模具,其实是铺上豆腐包的方形木框。豆腐包,则是较比(比较)密实的纱布。

  有时,豆腐匠失手,造成豆腐跟豆腐包粘连,导致豆腐“破相儿”。因此,“粘包”,也用来比喻惹上麻烦。

  压出来的豆腐,是通常所说的“豆腐”还是“干豆腐”,“套路”上区别不大,寻思寻思就能明白。

  “干豆腐”,讲究干薄(báo)细。其中,干和细,容易理解。薄,要跟丝绸的厚度差不多。所以,干豆腐,又叫“豆腐丝儿”。

  第七步。打,把通常所说的“豆腐”切成块。

  一“个”豆腐,通常有两板儿;一板儿豆腐,通常打成六十四块。

  快刀打豆腐——两面见光。这句俗话,说人两面讨好,含有贬义。

  通常所说的“豆腐”,也叫“大豆腐”或者“白豆腐”。

  因乎论(lìn)块卖不是论斤卖,所以买豆腐要说成“拣豆腐”。

  俗话说,拣豆腐拣边儿,娶媳妇儿娶三儿。俗话又说,边儿胖三儿浪。意思是,边儿上的豆腐受到的挤压多,因而实成;行三的女子受到的挤压多,反而浪漫。

  干豆腐和白豆腐,合起来叫作“干白豆腐”,是萝茇(ba)白菜之外的最常见最实惠的副食。

  上面提到的各种豆腐之外,还有“小豆腐儿”和“懒豆腐”。搁这儿,不再咄巴(dē ba)咧。

  有老话儿说,贵人吃贵物,贱人吃豆腐。有新话儿说,贵人吃草,贱人吃肉。草,当然不是野草,而是草本的素菜。

  豆腐,相当于素菜里的荤菜和荤菜里的素菜。小葱儿拌豆腐,干豆腐卷大葱,都是地道的东北风味儿。

  注释:方言相关内容,依据拙作《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

小链接
  吴歌,曾用名吴戈,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高级经济师,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获评锦州市2017年“最佳写书人”。所著《东北方言注疏》,被专家学者称为东北方言考据工具书的开先河之作。

吴歌展馆

[编辑 半夏]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