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风雨居庸关(庞振刚)

摘要:几次到过居庸关,只觉得天下第一雄关威严则威严矣,险要则险要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风雨居庸关

文/庞振刚  编辑/安然

  几次到过居庸关,只觉得天下第一雄关威严则威严矣,险要则险要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这次来时天空彤云密布,黑云压城,整个关隘笼罩在愁云惨淡、萧瑟肃杀之中,想必这与古来征战、金戈铁马、阴风怒号的场景颇有些相似吧。

  登上城楼,极目远望,天灰蒙蒙的,阴的厉害,远处的关隘哨所像一条潜龙若隐若现,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而去。

  这时天彻底阴下来了,还夹杂着几声惊雷震得城墙隐隐回声,看来暴雨将至了。我们高呼一声不好,就像残兵败将一样往回落荒而逃。

  坐在客车上,回望居庸关,在这天昏地暗、风雨交加之中,居庸关仿佛像一个身经百战、历经磨难的勇士,巍然屹立,愈久弥坚。不由得进而想到,在历朝历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雨侵蚀中,居庸关不还一直在那吗?而几千年来无数登临的人又在哪呢?这一切,对于沉默无言的居庸关来说,一切风云变幻,都是过眼云烟,那些兴衰成败、恩怨情仇都算不了什么。阴风怒号、狂风暴雨间,关于居庸关的历史记忆越来越清晰了。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上最负盛名的雄关之一,明代碑记中就称其为“天下第一关”。居庸关位于北京西北约60公里,南俯京师,北拒塞外,自古即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关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峡谷,纵深约20公里,俗称“关沟”。居庸关关城即设于沟的正中。城所在之山,属太行余脉,是太行八径中最北面的一径。两山夹峙,一水旁流,艰折万状,车马难行。唐代诗人高适在描写居庸关雄险时写道“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明人李贽过居庸关时写下“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之句。正是因为这里的地势险峻,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称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居庸设关始于汉代,但只是居庸县和军都县两县之间的关口,还不是长城上的关口。据长城专家考证,居庸关修筑长城是自北魏才开始的,到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长900多里的长城,后来又从这里往东修至山海关。这时居庸关才和长城有了联系,成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

  居庸关曾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魏时称军都关,北齐改称纳款关,唐朝称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辽、金、元、明、清各代都称居庸关。

  元代时,居庸关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到了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军事重镇。原因是朱元璋灭元之后,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恢复元朝统治。而居庸关是他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加强居庸关的防御设施是必要的。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所以在明朝时居庸关城建筑设施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居庸关作为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是独一无二的,无以伦比的。

  公元1644年,是中华大地上风云巨变、雷霆万钧的一年,闯王李自成跃马扬鞭,杀入居庸关,一举推翻大明王朝的统治,当年是何其意气风发啊,怎想到兵败退出居庸关时又是何其心灰意冷,这其中的冷暖滋味恐怕只有默默无言的居庸关知道。今天的李自成像矗立在那里,是在对着居庸关感慨兴叹吧。

  风雨中的居庸关,不愧是天下第一雄关。

小链接
  庞振刚,经济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省兼职讲师。辽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作家协会会员,朝阳散文学会理事,朝阳散文沙龙会员,朝阳龙翔书院签约作家,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中国人寿朝阳分公司。作品在棋艺、中国人寿、中国保险报、辽西文学、朝阳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以及起点、红袖等文学网站发表。作品多次在省市征文大赛上获奖。并收入《感受辉煌》《朝阳发展历程》等多部作品集中。著有《如歌青春》系列作品及《保险理赔三十六计》《伊索寓言与保险感悟》等专著。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