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软糯香甜粘豆包(石玉梅)

摘要: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对粘豆包的吃欲越来越强。

软糯香甜粘豆包

文图/石玉梅(辽宁朝阳)

  立冬时节,在超市的柜台里,看见一堆滑溜溜的白色的、黄色的粘豆包,瞬间被吸引过去,低头瞧着,越看越想吃,赶紧买了几个。

  许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对粘豆包的吃欲越来越强。

  小时候,物质匮乏,吃到粘豆包最早也要等到进腊月。记得本家的一位大娘家,人口多,粘粮少,每年蒸豆包都要精打细算,蒸豆包早了,不到年底就吃光了,那可咋好,便一拖再拖,甚至拖到年底,好把余下的豆包在正月派上用场,细粮少,来客时用豆包顶上,不失体面。这可就苦了不谙世事的堂哥堂姐们,看到同龄孩子吃豆包的香甜模样,他们天天催促大人快点蒸豆包。

  老家的大锅蒸出的豆包别有滋味。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耄耋之年的母亲语带惊喜:就等你们回来包豆包了,江米面、粘高粱面两种,豌豆、红豆也备好了,豆角叶、平屉、高粱杆盖帘等一应俱全,连劈柴都备好了。

  准备好,一路飞驰,一路向暖,望着路旁挺拔的杨树,多数叶子飘落在地,少许叶子在飞舞,还有几片叶子在枝头坚守,它们多像儿时的我们,期盼着长大后走出家门,走出乡村,向往着外面的繁华。几经风雨路,几经辗转,蓦然回首,终于发现——老家,才是心底最惦念、最向往的地方。

  父母亲坚守的老院子,写满亲切。母亲迈着蹒跚的脚步迎出来,告知昨天“淘米”(把米浸泡一段时间)后,江米、粘高粱、玉米已加工成面,父亲昨晚和好面,今早面已发好,豆馅也粉碎好,做成了豆沙泥,就等着包豆包了。

  “看!叶子也浸泡好了。”母亲指着盆里的豆角叶说。

  在我们辽西,秋天就开始采摘豆角叶,穿成串挂在屋檐下晾干,包豆包前用开水浸泡,等叶子泛绿完全舒展开便可以用了。现在也有些家庭用干豆腐做铺“叶”,一是防止粘盖帘,又有黄豆香;二是防止叶面粘连,吃时不方便。

  父母亲对蒸豆包的程序及面的合理搭配度,拿捏得特别准,豆包皮粘度是早早计算好的,太粘吧,吃着不爽口,不粘,口感又不好,要适度,几斤面对上几斤豆也核计好,按比例把面和豆秤好,丝毫不马虎,这是他们做事的一贯风格。

  蒸豆包要有仪式感。要是整个流程不耽搁,至少需要4个人完成。首先,炕上要摆上一张大炕桌,桌子中间放发好的面,边角放豆角叶,桌底下舀上一盆豆,桌旁放一个特制的大平屉。一切准备就绪,我和母亲坐在桌旁,起面、舀豆、包豆包,父亲一个人装平屉,连同在外面捡开蒸熟的豆包,防止粘连,随即冻上。要两个平屉轮流下锅,才不耽误时间,我爱人负责烧火,蒸豆包的火候也是技术活,要做到不急不躁,火烧大了,容易粘连,火小了,不熟再回锅,耽搁时间,一锅豆包从上汽到蒸熟,时间要掐准到分上。蒸豆包是年终的大事,各个程序都必须做到位。

  锅里冒出腾腾热气,豆包的香味也随之飘出,一家人在屋里屋外说笑着,那种喜洋洋的气氛是难得的。第一锅豆包蒸熟,都要尝尝鲜的,大家手拿着豆包品评着,软软糯糯的豆包便在谈笑声中进了肚。

  在我小时候,母亲蒸豆包总是往豆馅里放些糖精,甜甜的,口感特别好。我小姑的婆家,蒙古族,据她讲,有往豆馅里拌荤油的风俗,吃起来格外香。

  寒冬腊月,在乡村,蒸豆包是每家的大事,东邻西舍的叔伯妯娌都会伸出援手,大伙聚在暖炕上,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包豆包、吃豆包,其乐融融。

  蒸豆包,是打开新年的一扇门。土炕上的欢声笑语,灶台上散发的豆包香,是邻里乡亲感情加深的纽带,是鲜活在辽西的曼妙风景。

小链接
  石玉梅,昵称六月荷花,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好名声网助理编辑。197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至2001年,在朝阳县单家店乡卫生院工作。2001年至2015年,在朝阳县廿家子镇卫生管理办公室工作。2015年至今,在朝阳县廿家子镇政府卫计办工作,为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闲暇时间,喜欢文学、唱歌、跳舞、旅游,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