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说说老年之事(王劲松)

摘要:我是耄耋之翁,爱说老年之事,也有某些体会,愿意与老年朋友交流。

说说老年之事

文/王劲松(辽宁朝阳)

  我是耄耋之翁,爱说老年之事,也有某些体会,愿意与老年朋友交流。

  尽量单住。但凡有条件的不与子女同住。为什么?因为有很多难处和不方便,长期同住,必然矛盾重重,琐事纠缠,难免发生马勺碰锅沿的烦恼,家务事又说不清,理还乱,等到生气吵架“不欢而散”,实在不值得。

  脾气怪异。父母年纪大了,性情会发生改变,老小孩嘛,阴晴不定,喜怒无常,高兴了滔滔不绝,遇上心情不顺,就耍小脾气,话不检点,呛人噎人,或者装聋作哑,暗气暗憋,脸色难看。

  吾行吾素。工作时,要看领导、老板的脸色,顾忌上下级同事的关系,小心谨慎,经常委曲求全。退休在家,解放了,这些都不用了,想说啥就说啥。对自己儿女可以,对儿媳妇、女婿就不一样了,一旦忽视了“分寸”,口无遮拦就会造成家庭不和谐。例如女婿和岳父岳母一起吃饭,女婿说:“这饭盛多了,我吃不了。”岳父顺口一说:“吃不了,喂狗。”本来是没有恶意的,而女婿却产生误会,撂下饭碗就气呼呼地走了。

  掺和不好。子女结婚了,愿意畅享“二人世界”的甜蜜,做啥都随便,随心所欲,恩爱快乐。如果父母住进来一掺和,很多事情就变味了,双方都觉得不得劲儿,不方便。例如饭菜花样的安排,营养的讲究,室内外卫生的清理,称呼的亲昵度,说话声音大小,脸色的变换,小两口嬉闹打情骂俏等都受限制,你说别扭不?

  指桑骂槐。婆婆和儿媳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常说:“婆媳是天敌”,这话不全对,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稍不留神,就会发生误解、猜疑,例如,儿媳批评自己的孩子,说:“别挑肥拣瘦的,做啥吃啥,哪那么多臭毛病!”公婆不愿意了,指责儿媳这是“指桑骂槐”“借题发挥”、故意找茬!搞得双方都不痛快。

  忌讳脏话。老年公婆数落儿女习惯了,平时来气时就用脏话骂人,习以为常,不加推敲,尤其是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的老人,觉得带点脏话是实在,更亲切,不隔心。例如爷爷说孙子,本来是农村一种亲昵的俗语:“这小王八蛋”。儿媳妇不愿意了,说:“这是什么话?多难听,老人嘴不干净!”弄得老头脸红脖子粗,分辨不好,不分辨也难受。

  老人挑理。儿媳妇的母亲来了,和婆婆同桌吃饭,儿媳觉得母亲不常来,又是至亲,吃饭时把好菜特意往母亲这面推推。婆婆不高兴了,说儿媳有偏向,有好东西给她妈吃,不给我吃——挑理了。如果是婆婆有意把好菜往亲家母那面推,就是礼让,儿媳妇这么一推就是偏向,可见婆媳之间就这么不好处。

  软硬不同。年轻人爱吃的饭菜有时与老人不一样,这很正常,老年人胃口多数不佳,消化系统有问题,牙口不好。儿媳做饭往往没注意,公婆觉得硬了,咬不动,嚼不烂,有涵养的老人不说,心里憋着,不舒服……说出来,儿媳妇会咋想?处理不好就是矛盾。

  甜辣区别。年轻人喜欢甜食,辣的,有的父母偏胖,不敢吃含糖多的,怕吃辣的,儿媳做菜加上辣椒,老人如果说:“这么辣,我们咋吃啊!”儿媳、儿子肯定不高兴,要是呛着回一句,就得吵架,父母不吱声,就只能少吃,或者不吃,憋气。儿媳、儿子还得猜测:爸妈咋吃得这么少?有啥意见了?

  感觉冷落。年轻人时常有“应酬”,不愿意带老人一起去,也不太方便带,人家都是年轻人聚会。可能引起父母的扫兴:“只知道他们自己出去吃山珍海味,把爸妈扔在一边,嫌我们老啦,没用了,你们忘了我们是咋养活你的!”背后发牢骚,能舒服吗?分开住,这叫“眼不见,心不烦。”

  疑神疑鬼。儿媳妇有时晚上出去聚会或谈生意,诸如此类。次数多了,公婆则会多心:出去到底干啥去啦?儿子放心,而公婆不放心呢。

  招人烦恶。老年人毛病多,吐痰,咳嗽,耳聋听不清、好打岔,就得大声喊,都可能让年轻人感到烦恶。说出来,怕老人生气,不说吧,心里不得劲儿。

  起夜频繁。老年人夜间上厕所次数多,开门关门,开灯闭灯,声音光亮影响年轻人睡觉;有的用尿盆,也会有异味;用厕先后矛盾,一家几口人,早晨起床后,上厕所时间不容易错开,有等待的,有着急的……老年人往往动作慢,占用时间长,等待者心里啥想法?

  教子分歧。儿媳、儿子批评教育自己孩子,训斥,实在毛病大了,体罚,老人护着,老少之间在教育孩子上是有分歧的。

  还有看电视之争,老人对年轻人熬夜、叫外卖(觉得奢侈)、穿着打扮等看不惯。

  父母两个人可以养十个子女,十个子女未必能养好父母两个人,这是常有的事。矛盾大了,不好收场,甚至会影响儿子与儿媳夫妻的关系,因小失大,不可不虑,家庭的和睦,家庭的完整,都要考虑。既要考虑老人自己的问题,也得体谅儿女的实际困难,父母儿女都要“换角度”去想和做,不要只顾自己。各家有各家的“戏”,家家都有八出戏,父母不一样,子女不一样,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

  总之,但凡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尽量与儿女分住,能愉快地安度晚年就可以了,不要有过高的奢求。

小链接
  王劲松,笔名劲松,木公,澹然斋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海军服役,后从事中专语文教学三十年,高级讲师。著有《“安史之乱”探新》等五部书,在市、省、国家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杂谈、散文、诗词、编纂朝阳市政府志、佛经哲理故事等,总计400多万字。

[编辑 直观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