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丏裆裤”与“绐大襟”(吴歌)

摘要:丢掉“丏”和“绐”的所谓“大裆裤子”“大襟袄”,丢掉的是内里蕴含的文化。

“丏裆裤”与“绐大襟”

文图/吴歌(辽宁锦州)

  “小品中,当黑土(赵本山)得知白云(宋丹丹)将他家‘公鸡下蛋’的事情告诉(牛策划)牛群后,赵本山便用‘嘴巴比棉裤腰还松’来揶揄白云宋丹丹。‘嘴巴比棉裤腰还松’形容管不住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也往外说。”——齐鲁网(20090303)《“嘴巴比棉裤腰还松”的十大明星》。那么,“棉裤腰”究竟有多“松”呢?

  “男子旧时通行接腰大裆裤子,通常夏装青裤绱白腰,冬装裤腰极厚,高可齐胸,乡语状人不善言语‘嘴笨得象棉裤腰一样’,极言此种裤腰的笨拙厚重。穿大裆裤,用裤腰带扎束,扎前需打一折,少儿始学‘结裤子’,颇不容易。”——腾讯网(20180811)《确认过眼神,老黄县人穿衣打扮是真讲究!》

  上两例所说“棉裤腰”,拙作《东北方言注疏》释为“旧式丏裆棉裤之腰口”。“旧时的棉裤,腰口连贯且异常宽松,经左右壅蔽才能扎裤带。因而叫作丏裆裤。丏,《康熙字典》注,左右壅蔽而不分也。”——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棉裤腰”词条之“附注”如是说。

  腾讯网文所言,扎裤腰带之前,“需打一折”,情形犹如《康熙字典》所言“左右壅蔽”。

  裤腰,既有“左右壅蔽”;衣襟,也有“单向壅蔽”。

  单侧衣襟从项下斜向腋下的样式,叫“绐大襟”。“绐大襟”之谓,相较于“对大襟”。绐,丝劳即绐。——《说文解字》如是说。何谓“丝劳”?《康熙字典》援引《博雅》回答:缠也,缓也。

  缓,《说文》作“素+爰”,云:或省作缓。绰也。按:绰绰,宽也。绰绰有余。

  “……蓝色或者黑色对大襟的褂子,戴着一顶黑线帽,鬓角露出苍白的发丝。”——云浅浅《那条通往乡村中学的小路》(一点资讯 20181220)。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对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包头,有的戴礼帽,实显潇洒大方。”——快资讯(20171006)《泰国与傣族的渊源》。

  “清末时长袍的特点是:长过膝、领为圆,带大襟,有扣襻,袖适中,摆开衩。”——中国网(20100628)《老北京人的体面正装长袍、马褂与旗袍的变迁》。

  “当时,东北乡村中,女人们穿的衣服,是带大襟的那种。”——凤凰网(20150705)《老人靠盘“双鼻疙瘩”弘扬东北文化 传统手艺得到传承》。顺便说下。其“双鼻疙瘩”,似应作“蒜巴疙瘩”。蒜巴疙瘩,即蒜疙瘩。一对盘扣,当无“双鼻”。

  上两例中,带大襟之“带”,或均应作“绐”。全部四例中的“大襟”,均应为衣前襟之习惯称谓,与“襟”之大小无干。如快资讯(20171006)《泰国与傣族的渊源》所说,无领对大襟小袖衫之“大襟”,应该谈不上“大”。同理,衣后襟,习惯上也称为“后大襟”。

  口语中的“绐大襟”和“对大襟”,最重音都在首字上,次重音都在末字上,中间之“大”读若轻声。

  丢掉“丏”和“绐”的所谓“大裆裤子”“大襟袄”,丢掉的是内里蕴含的文化。

小链接
  吴歌,曾用名吴戈,别号山人。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本科学历,金融专业,高级经济师,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语言学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2017年,获评锦州市第二届“最佳写书人”称号。散文《丁香雨》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赛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散文集》。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吴歌展馆

  [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