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炕”从“外头”来(九)(吴歌)

摘要: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关外)的物质和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化身”。

《红楼梦》与东北话系列

“炕”从“外头”来(九)

文/吴歌 编辑/寻冬

  无处不在的“炕”,堪称“外头”(关外)的物质和文化在《红楼梦》中的“化身”。

  未经城市化的东北人,生于“炕”,长于“炕”,起居饮食睡卧等都离不开“炕”,唯独后事不能在“炕”上操办。

  “死去的奶奶被白布覆盖,顺炕沿儿,停放在堂屋的北炕上。”——西伊欧(音)《俺和俺背后那些事儿》(新浪博客 2010年7月15日)

  将亡或既亡之人被“顺炕沿儿”摆放,便于为其穿着“装老衣裳”。正常人躺卧在“炕”,需要与“炕沿”成直角。“顺炕沿儿”,属于禁忌。

  装裹已毕。确认既亡或已不可逆转,就要停尸于“床”。亦即张爱玲《红楼梦魇》(梦远书城)所言“人死了从炕上移到床上停放”的风俗。

  “人死后入殓前停放在专用的床上。”——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6年)中“停床”释文所谓“专用的床”,或为想当然。

  东北传统文化中,“床”算不上脚儿(jiáor。脚色)。停尸所用之“床”,实际上是通常所说的“春凳(子)”。

  “停尸的时候都用春凳,没有春凳用长凳子和门板子搭一个和春凳一样大小的床……。”——个人图书馆(2016年5月24日)《滦乐一代丧葬习俗》。“代”,应为“带”之讹。

  “在弥留之际,要把亡者停放到‘春凳’之上(春凳,用木板搭起来的比床窄比板凳宽),叫‘停床’。”——华意《凌海民俗:葬俗礼仪》(新浪博客 2015年3月18日)

  “儿女们将临危之人(将故去),抬到铺好的板床上(又称‘灵床’),不能让活人死在炕上,怕死了‘背着炕走’,对家人不利。”——-方学斌《新民地区汉族的丧葬习俗》(新民市文化网站  2010年11月28日)

  “每天都有几次已经停止了呼吸,我们为她穿好了装老衣服,抬到地下的春凳子上,可是那口气又神奇般的回到她的身上。我们不得不把母亲抬回来顺着炕沿躺着,时刻准备再往春凳子上抬。”——第一范文站(2012年4月19日)《母亲节里的怀念》

  高度和宽度小于(单人)床,长度与其相仿的家具,叫“春凳(子)”。之所以不称其为床,概因其不带床头,也因其用途特殊。没床头,较少挂碍;窄且矮,便于抬运。而作为其首选替代物的门板,应指对开木板门中的一扇。其长度和宽度,与“春凳(子)”相仿。

  “春凳(子)”,在辽西俗称“存凳(子)”,本义或为“存而备用之凳子”。存,在东北话中可读作“chún”或“cún”。如:

  “胆子比倭瓜大的我把‘存凳’(供死人停尸的床),当成‘象牙床’。”——张玉珍《“存凳”上点燃创业梦》(道客巴巴 2015年9月8日》。

  “内大门洞前甚至还贴心为男仆准备了左右两排春凳,供他们起坐,与外客交接。”——房天下(2017年11月30日)《北京庄园教你如何读懂生活》之“春凳”,是否也有“存而备用”之义呢?

  “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三十三回之“春凳”,确有“存而备用”之义。

小链接

  吴歌,男,曾用名吴戈,祖籍山东,原籍辽宁省锦州市,现籍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现居住于锦州。高级经济师,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国有金融机构,工作期间进修过美术。系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摄影学会会员,辽西区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凌河区作家协会前主席,
  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获评锦州市2017年“最佳写书人”。所著《东北方言注疏》,被专家学者称为东北方言考据工具书的开先河之作。

吴歌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