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说慕容》之《东汉以前的鲜卑》(周亚利)

摘要:乌桓、鲜卑是从东胡分化出来的。

《说慕容》之《东汉以前的鲜卑》

文图/周亚利  编辑/安然

2018年6月10日,考察青海省海西州伏俟城遗址

  全国的慕容、慕氏家人们,慕容鲜卑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大家好!

  我是周亚利,今天我们继续来说慕容。

  在讲解今天的内容之前,我先补充说明一下上一讲的内容,即“檀石桓所分的中部鲜卑都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这句话。这里说的在河北省境内,指的右北平郡和上谷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但中部鲜卑的分布范围还要更广些。

  上一讲我们说到,檀石槐把鲜卑分为三大部。东汉檀石槐时期的鲜卑其实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鲜卑了,而是民族共同体,即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多民族的综合体。《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檀石槐“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其他民族加入鲜卑,所以说那个时候的鲜卑已经不是单纯的鲜卑民族了,而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那么鲜卑族是不是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域内呢?不是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记载:“乌丸、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说:“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匈奴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与乌丸相接。”意思是说,乌桓和鲜卑就是所说的东胡。鲜卑自从被匈奴所打败,远窜到辽东塞外,不与其它国家争衡,汉朝都不了解这个民族,鲜卑只是在地域上与乌桓接壤。

  那么匈奴破东胡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mò dú)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匈奴王名字叫“冒顿”,冒顿这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是“冒号”的“冒”字,发音念“mò”;第二个字是“捶胸顿足”的“顿”字,发音念“dú”;合起来念(mò dú)。《后汉书》记载,匈奴灭东胡的时间是在汉初,也就是西汉初年。东胡被灭后分成两大支,一支称乌桓,另一支称鲜卑,而鲜卑是“远窜辽东塞外”的,这就明确了汉初鲜卑的居住地域是在辽东塞外,而鲜卑的南部是乌桓。

  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败匈奴,把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也就是今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一带,为汉朝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今北京)设置护乌桓校尉这个职官,监领乌桓,使之不与匈奴交往。东汉初年,乌桓入居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等10郡障塞之内,大约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下游、冀北、晋北和晋中以及西抵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那么,原来的居住地就被鲜卑所占有了。

  乌桓、鲜卑是从东胡分化出来的。那么东胡居住在什么地方?东胡是本地民族吗?请听下集《东胡》……

【好名声网】《说慕容》之《东汉中期的慕容鲜卑》(周亚利)

【好名声网】《说慕容》开篇(周亚利)

小链接

  周亚利,1956年5月出生,研究馆员。1977年2月至1980年1月就读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0年3月至2011年5月在朝阳博物馆先后从事考古、陈列、群教工作,曾任考古队员、陈列部主任、群工部主任。1986年6月至8月赴日本北海道随展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4年1月当选为政协朝阳市第八届委员。200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当代文博专家”荣誉称号。2017年7月30日当选为朝阳市三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周亚利主编或执行主编的著作有:《前燕后燕北燕史》(被评为2012年朝阳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慕容鲜卑饮食文化》《辽金朝阳佛教文物》(上册)。此外,她还参与编写了《朝阳佛教史》(被评为朝阳市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龙城宝笈·朝阳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精品》《朝阳佛舍利》《佛教圣地凤凰山》《前燕史话》等著作。

周亚利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