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大侠萧峰 原是辽宁北票人(张松)

摘要:在金庸先生的彪炳武侠力作《天龙八部》中,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旷世英雄:大侠乔峰。

金庸大师的“东北情结”(三)

大侠萧峰  原是辽宁北票人

文图/张松(辽宁沈阳)   编辑/安然

  在金庸先生的彪炳武侠力作《天龙八部》中,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旷世英雄:大侠乔峰。乔峰身为丐帮帮主,其看家绝学“降龙十八掌”天下无敌,乃号令四方的武林盟主。乔峰豪迈侠义,敢为人先,为天下苍生舍生取义,他的高大形象,凝聚了金庸心仪的人间最完美的英雄品格,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长期以来,人们以为,乔峰不过是金庸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但若进行严谨的文本分析,并结合诸多要素搜寻历史中的点滴线索,竟会发现,小说中的乔峰,无论是其血统出身、所处时代,还是其品性情怀、遭际生平,与葬身今辽宁北票莲花山下的大辽名臣耶律仁先几乎如出一辙!众所周知,金庸先生不仅是卓越的小说家,更是底蕴深厚、研究精深的史学大家,其笔下乔峰与历史中真实耶律仁先,吻合度如此之高,这难道仅仅是巧合?会不会是金庸先生别有深意的春秋笔法呢?

皆属名门后  同为栋梁材

  先看看两人的民族血统与门第出身。

  乔峰原名萧峰,是契丹绝顶高手萧远山的儿子。萧远山当年在雁门关被设伏偷袭,妻子、族人惨遭不幸,他击杀了大部分中原高手,悲愤难抑,在岩壁上刻下遗书阐明此事的来龙去脉后跳崖自尽。组织此次围攻的带头大哥、汪剑通和智光和尚侥幸逃脱,因心怀歉疚,便用白布拓下萧远山遗书,将其留下的契丹婴儿交给乔三槐夫妇抚养,取名乔峰。乔峰七岁时,玄苦大师传授武艺;16岁时,汪剑通收其为嫡传弟子;泰山大会后,授其打狗棒法,立为丐帮帮主……乔峰实为生于辽国长于大宋的契丹人。乔峰身世揭秘后,中原武林哗然,因辽宋世仇,他不得不让出帮主之位,投归辽国,最后自尽雁门关外,用自己的生命消弭了一触即发的辽宋战端,挽救了万千生灵。身为契丹人,却受大宋恩,在他心中,涌动着左右两难的血统纠结。

  耶律仁先(1013年-1072年),字糺(jiū)邻,乳名查剌,乃大辽燕王、南府宰相耶律瑰引之子,是史有确载的契丹显贵。

  辽朝皇室由两大姓氏构成,帝族均姓“耶律”,后族一律姓“萧”。由此可知,耶律仁先是帝族之后,萧峰乃后族宗亲,两人不仅是血统纯正的契丹人,而且均出自门庭显赫的契丹权贵之家。

  萧峰、耶律仁先在辽廷官高爵显,均为举足轻重的社稷之臣。小说中的萧峰官拜南院大王,受封楚王,辽帝曾一度任命他为“平南大元帅”,令其手握大辽兵权率师南征,被萧峰严拒。

  历史中的耶律仁先更是经历不凡。他初任北院林牙,重熙十一年(1042年),任北院副枢密使,与刘六符出使宋朝,知南京事。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任东京留守,后进封吴王。辽道宗即位,耶律仁先任南院枢密使,清宁六年(1060年),进封许王,北院大王。清宁九年(1063年)七月,因其平叛有功,加封尚父、宋王。咸雍元年(1065年),加官于越。“于越”是辽代至高无上的荣誉封号,只授予劳苦功高的股肱重臣,大辽享国219年,获此封号者不超过十人,尊号之隆宠不言而喻,耶律仁先便是其中之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萧峰与耶律仁先不仅是权倾朝野的契丹显贵,而且基本是同一时代的人。小说中的萧峰年纪约为30多岁,与耶律洪基义结金兰,耶律洪基是历史上的辽道宗,在位46年,也就是说,萧峰的故事发生在道宗朝。

  耶律仁先的事迹发生在辽兴宗、辽道宗两朝,他平叛护主、安定社稷的人生高潮则在道宗朝,从时间段上讲,萧峰与耶律仁先的人生轨迹是大体重合的。

倡和不主战  心系苍生情

  仅仅是血统、出身、官位类同,还不足以证明萧峰与耶律仁先二人的关联性。不计小说中的虚构情节,仅对二人生平做严谨比对,不难发现,他们的人生故事居然异常相似,版本近乎雷同。从这一角度讲,深通历史的金庸先生当年构思萧峰这一人物角色时,必然参照了耶律仁先的史传,由耶律仁先的波澜人生,进而触发创作契丹大侠萧峰的绝妙灵思,这对文史大家金庸而言,实乃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对辽宋关系,小说中萧峰与历史中的耶律仁先皆“主和不主战”,均为“和平派”。以萧峰为论,无论在宋朝任丐帮帮主,还是在辽朝任南院大王,反对侵略、杀戮,是其一贯主张,为辽宋止战,不惜杀身成仁。

  耶律仁先曾作为辽国特使出使宋朝,最终说服宋仁宗以增加岁币的条件与辽国媾和,史称“庆历增币”(辽国称之为“重熙增币”)。对这一历史事件,后世史家深以为耻,认为是辽国凭借强大军力对孱弱宋廷的公开勒索,这是有失偏颇的。

  宋真宗执政时,以每年宋朝赠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代价,与辽朝达成“澶渊之盟”,换来两国久违的和平,这是在双方实力均等的前提下达成的合理协议,对两国而言,均裨益良多。

辽宁北票莲花山,耶律仁先家族墓地在此山山脚下(张松 摄)

  不过,北宋的经济体量远超辽国,每年的官方互市,北宋输向辽国的多为瓷器、丝绸等高附加值产品,而辽国只能以牛羊粮草等初级原材料与北宋进行不对等交易,加上商品经济弱于北宋的辽国大量使用宋钱,定价权无形中拱手让于宋人,因此辽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宋朝虽赠岁币竟不赔反赚,而得了岁币的辽廷却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到了兴宗朝,辽国要求北宋增加岁币,貌似无理要求,但以商品经济的角度看,可视作辽国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失衡贸易战中为自身权益所做的抗争,而北宋最终多加的二十万银绢,不过是获利回吐,给予弱势辽国一定的经济补偿罢了。

  在这场敏感的两国谈判中,耶律仁先表现得不亢不卑,既为辽国获取了实利,不失尊严,同时又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宋朝的面子,避免了事态升级,使得两国睦邻友好的大局得以良好维系,不辱使命。

  耶律仁先回国复命,辽兴宗龙颜大悦,命他出任同知南京留守要职,还写了一首诗赐予耶律仁先,其中一句是:自古贤臣耳所闻,今来良佐眼亲见。

平定逆臣乱  延寿大辽祚

  萧峰与耶律仁先的人生最大亮点,也是二人事迹的最大交集是:平定叛乱,挽大辽帝国之狂澜于既倒。小说中的萧峰因在乱军中救辽道宗一命,备受耶律洪基信任,八拜结交,对其以“义弟”相称。

  历史版的耶律仁先所经所历更是惊心动魄,如果不是他在危难时分挺身而出、明辨是非,剪灭耶律重元父子的犯上作乱,辽道宗恐怕早已命丧黄泉,大辽帝国极可能因这场内乱而四分五裂。毫不夸张地说,对辽道宗、对大辽王朝,耶律仁先皆有再造之恩。

  叛乱的耶律重元是辽道宗的叔父,世受皇恩位高权重,为何谋反?追根溯源,责任却不在耶律重元,问题出在辽道宗的父亲辽兴宗耶律宗真身上。辽兴宗即位后,其母法天皇太后萧耨斤看不上这个儿子,图谋废掉辽兴宗,将次子耶律重元扶上皇位。照理,耶律重元是这场酝酿多时的宫廷政变的最大获益者,但他却良心发现,跑到兄长辽兴宗那里告发了萧耨斤。结果,萧耨斤被拘禁关押在辽庆州,丧失了人身自由,辽兴宗自此挣脱了母后压制,大权在握。

  不要唾手可得的皇位,只念手足情深,对耶律重元送上的这份天大恩情,辽兴宗感恩戴德,连“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一只封给储君的要职都赐予耶律重元。这还不够,一次兄弟酣饮,酒醉后的辽兴宗对耶律重元说,待我百年之后,你就是大辽皇位的接班人!有道是“君无戏言”,这酒后承诺,埋下了日后手足相残的深重祸根。

耶律仁先家族墓地提示碑(张松 摄)

  辽兴宗过世后,其子辽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对自己这位“不要皇位要亲情”的叔父更是敬重有加,但这个时候,形势发生了微妙改变,耶律重元的儿子涅鲁古挺不住了。涅鲁古对父亲耶律重元说,大辽皇位本来是您的,您让给了兴宗,兴宗亲口答应他死后皇位归您,却让自己的儿子接了班,已是失信。兴宗长于您,您可以等待,他儿子是您晚辈,您还有什么盼头?就算您甘于现状,我作为您的儿子,出路在哪里?又要熬到何年何月呢?

  耶律重元本来对此事就心怀不满,又架不住儿子的反复劝说,不免野心滋生,遂起谋权篡位之心。不料,事发之前,其阴谋被属下告发,辽道宗一开始半信半疑,与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商议说:“重元父子承朕大恩,怎会谋逆?”耶律仁先说:“重元父子凶狠,我早就怀疑他们有贰心。”

  辽道宗命令耶律仁先去拘捕他们,涅鲁古发现不妙,认为事不宜迟,先下手为强。

  当月戊午(十九日),奉命去捕重元父子的耶律仁先还没有来得及给马披甲,重元父子的叛军就先下手了。当时,重元父子以及陈国王陈六、同知北院枢密使事萧胡覩(dǔ,同睹)、卫王贴不等凡四百人诱胁着弩手军直接进攻道宗行宫,道宗对这突如其来的事变毫无思想准备,乱了方寸,仓促骑上马想奔往北、南院避难。耶律仁先和萧韩家奴立刻拽住道宗的马辔坚决谏阻。耶律仁先说:“陛下舍弃自己的贴心扈从出逃,叛贼必然在后面拼命紧追,倘若被他们追上连个救驾的也没有,那就危险了!再说,陛下即使侥幸逃到了北、南院,在这贼势气焰极为嚣张的关键时刻,北、南院大王究竟站在哪边?无法预料,人心难测。”

  耶律仁先的儿子耶律挞不也(汉名耶律庆嗣)说:“圣意岂可违背?”耶律仁先闻言大怒,劈头盖脸将多嘴的儿子痛打一顿,辽道宗顿时醒悟,立刻把讨伐叛贼的事全权委托给耶律仁先去办。耶律仁先立刻与知北枢密院事赵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萧唐古、北院宣徽使萧韩家奴、北院枢密副使萧惟信、敦睦宫使耶律良等官属近侍率领值宿卫的士卒数千人进行抵御。首先射杀冲锋在前的涅鲁古,取其首级,又打伤了殿后的耶律重元,令叛军士气严重受挫。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后,耶律仁先派人急召驻地离道宗行宫最近的五院部萧塔剌率兵勤王,同时派人去召集其他各地的军队。

  当月二十日,耶律重元率领两千多奚人卷土重来,再次攻打道宗行宫,萧塔剌率领的勤王之兵恰好赶到。耶律仁先料定贼势不能持久,须待其气沮时再反攻,乃背营为阵,稳守待援。萧韩家奴冲到阵前鼓动耶律重元的士兵临阵反水,效忠皇上立功赎罪,耶律重元的叛军瞬间土崩瓦解,耶律仁先顺势出击率兵追杀了二十多里大获全胜。耶律重元仅带数名骑兵向北逃窜,逃到大漠山穷水尽,仰天长叹:“涅鲁古使我至此!”于林莽中自缢而死,辽朝历史上一场触目惊心的皇位之争,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耶律仁先家族墓地墙垣遗迹(张松 摄)

  事变后,辽道宗对参加叛乱的大批官员严加诛杀,对平叛有功的臣僚不吝封赏。辽道宗执着耶律仁先的手,感激涕零地说:“平叛皆卿之功!”加封耶律仁先为尚父、升官为北院枢密使。辽道宗亲自撰写嘉奖耶律仁先的文章,还下诏画《滦河战图》以表彰耶律仁先的不世之功。而这一惊心动魄的辽廷政变,日后成了金庸先生创作“萧峰救主”重要桥段的素材蓝本。

辽民父母官  帝王股肱臣

  萧峰、耶律仁先不仅事迹类同,二人的执政风格、情操风范也吻合对接。萧峰待人处事,义字为先,故名扬武林、世人敬仰。耶律仁先忠贞为国、心不容奸,辽国臣民视之如父母。

  清宁初年,耶律仁先担任南院枢密使,因遭耶律化哥诬陷,被贬出任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封隋王。清宁六年(1060年),耶律仁先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

  咸雍元年(1065年),耶律仁先被加官于越,改封为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耶律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耶律仁先阻劝遭恨,出贬担任南京留守,改封晋王。在南京,耶律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朝闻风震慑畏服。而在《天龙八部》中,被辽道宗封为南院大王的萧峰在任上同样知人善任、抚境保民,深获辽国南京军民的衷心拥戴。

  无论辽兴宗、还是辽道宗,对耶律仁先这位国之栋梁均信任有加,常令其独当一面,委以便宜行事之权。

  阻卜塔里干背叛辽国,耶律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和尚方剑。辽道宗晓谕说:“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耶律仁先秉承圣意,屡挫敌锋迫其投降,辽国北部边境遂得安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辽耶律仁先墓发掘露出的墓门 (冯永谦 摄)

  点评耶律仁先,《辽史》赞誉有加:“滦河之变,重元拥兵行幄,微仁先等,道宗其危乎!当其止幸北、南院,召塔剌兵以靖大难,功宜居首……仁先齐名休哥,勋德兼备,此其一节欤!”将耶律仁先的功勋与大辽百战名将耶律休哥相提并论,实乃后世史家的公允之评。

葬身莲花山  遗风后人忆

  咸雍八年(1072年),耶律仁先卒于任上,时年六十岁,葬于葛篓母山,这座“葛篓母山”是今辽宁北票市小塔子乡的莲花山。2014年4月,记者与当年主持发掘耶律仁先家族墓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永谦先生,北票市博物馆两位副馆长姜洪军、白梅及北票考古所的杜志刚等专家探访了耶律仁先家族墓地。该墓地附近丘陵起伏、岗峦相映,北邻高峻巍峨的莲花山,南面1公里山坡下是莲花山村,墓葬建于莲花山南面偏西处的一个向东南开口的较为低平的山谷里,西高东低,虽历经千年风雨,墓园墙垣仍存清晰遗迹,白梅还在耶律仁先墓旁捡到了具有典型辽代特征的沟纹砖。

耶律仁先家族墓地发现的辽代沟纹砖(张松 摄)

  冯永谦先生介绍说,耶律仁先家族墓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1959年及1962年曾三次被盗,1983年他带队正式发掘时,墓内仅剩玉带饰板、陶砚等装饰品及鎏金铜泡钉、陶螭吻等建筑构件,再就是出土了大量的瓷片。“耶律仁先墓比内蒙通辽的陈国公主墓大三四倍,一个主室两个耳室,陪葬品很多,此墓从清代即被盗,多次有人进去,里边有上好柏木做的棺室,木头都被莲花山村人拿出去了,做车、做水桶……就那么盗,我们当时还从墓里捡出了满满四筐碎瓷片子,计有景德镇青白瓷、定窑白瓷、印花青瓷和辽地白瓷及鸡腿坛等辽瓷产品,器形有瓜棱状注壶、碗、盘、碟、杯、盅与鎏金银扣盘口瓶等,可见原葬遗物之多。”冯永谦说。

  值得庆幸的是,耶律仁先的契丹小字墓志铭居然历经劫难完好保存,志文多达五千多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志文最多的辽代墓志铭,志文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原字和新词语,极其珍贵,对推动契丹文研究,意义重大。

北票博物馆保存的耶律仁先墓志盖石拓片(张松 摄)

  北票市博物馆馆长赵志伟表示,耶律仁先是辽代皇族中的著名人物,一生显赫,凡六次命将、五次封王,并为尚父、于越,是十字封号的功臣,族支庞大。北票莲花山是他的家族墓地,若能对其家族墓地做整体发掘,必有更多发现,借此纠史之误、补史之缺,令人期待足可展望。

  关于萧峰与耶律仁先之间的历史渊源,已引起了大辽耶律后人及北票学者的关注。有人策划:在经金庸先生的评点与授意的前提下,将成功扮演萧峰的香港著名演员黄日华请至北票,同时邀请慕容后人相聚朝阳,在北塔下组织一次大型晚会,实现“南慕容北乔峰”的历史性握手。这一策划本在紧锣密鼓的运作中,可惜,因金庸先生的仙逝,被迫日程延后,从容计议了。

【好名声网】《天龙八部》“南慕容” 原型后燕慕容垂(张松)

【好名声网】金庸挥毫“辽土英雄录”(张松)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松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