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记恋列维坦(一)(高海涛)

摘要:一本书由于多次传阅而变得书页翻卷,这样的书如今是很难见到了,但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面貌。

记恋列维坦(一)

文图/高海涛 编辑/安然

1

  一本书由于多次传阅而变得书页翻卷,这样的书如今是很难见到了,但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书都是这样的面貌。对此英文有个形象的说法:dog-eared, 直译过来就是“耷拉着狗耳朵”。一本书既然能“耷拉着狗耳朵”,那么这本书也就很像一只狗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书基本上都是这样脏兮兮的可亲可爱的耷耳狗。原因很简单,一是当时的书太少了,二是不允许公开阅读,只能偷偷摸摸地借着传阅,这样传来传去,书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耷耳狗,或可称之为书狗,大书是大书狗,小书是小书狗,都耷着耳朵,像牧羊犬,也像丧家犬——它们大部分来自图书馆,却又无法回到图书馆,在这个意义上,它们也确实属于无家可归的一群,只能在我们手上到处流浪。

  但有一些书不是这样的,那就是画册。画册都是铜版纸,纸质坚挺,不易折卷,而且有画册的人,往往都是藏家,轻易也不会把书借给谁,所以画册的面貌就总是高大精美,清洁华丽,一般不会变成耷耳狗,如果非要说是狗,那也是出身高贵的名犬,耳朵总是优雅地竖着的。

  我的老师冯之异,就有这样一本画册。

  在我们辽西老家那个偏远的黑城子中学,冯之异老师就像他的名字所昭示的,属于异类。比如他二十七八岁了,还是单身,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他作为男老师,走路却是袅袅婷婷的样子;他讲课时常常会笑,并且总是用教科书掩面而笑;他是教语文的,却喜欢画,尤其喜欢那些很少见的外国油画。

  列维坦的《三月》,就是我在他的画册里看到并终生难忘的一幅油画。

  冯之异老师是大学毕业从省城沈阳分配到我们农村的,听说他来报到之后哭了好几个星期。但冯老师很有才,上大学时就在辽宁日报发表过作品,而且课也讲得好,对此我们有切身体会,都特别爱上他的语文课。后来冯老师很欣赏我,他经常拿我和张晓红的作文当范文给大家念,有时还顺带着夸我的字写得带劲。他的声音我现在也清晰记得,柔柔细细,如同沈阳的小雨隔着几百里斜斜地飞过来,落在我们辽西的山洼里,散发着带有城市味的泥土气息。

  那年春天,学校决定要办一张油印小报,由语文组负责,具体由冯之异老师负责,同时还让他选两个学生做编辑兼钢板刻写员。冯老师当即拍板,选中了一班的张晓红,又略一沉吟,选中了二班的我。

  背后有同学跟我说,其实冯老师最欣赏的是张晓红,人家是沈阳下放户子女,而且人也长得漂亮,戴着黑边的小眼镜,脸上还有几颗恰到好处的青春痘,是那种最有气质的城里女孩。而你不过是个配搭,因为你是男生,学习较好,老实听话,又是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后代,选了你,别人就不会说什么了。

  我不管这些,编辑兼刻写员,这荣誉可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它的光芒几乎把我整个中学时代都照亮了。而且还有个好处,办小报可以适当逃避一些劳动。那时候的中学生上课少,劳动多,每当听说要去学工学农了,我和张晓红就会不约而同地去敲冯老师办公室的门,问是不是有什么稿要编,或者要刻。

  就在冯老师的办公室,好逸恶劳的我们看到了那幅举世闻名的杰作。

  (原载《红豆》杂志2013年第9期,并收入作者散文集《英格兰流年》,转载时略有改动。)

(未完待续)

小链接

  高海涛,著名文化学者、散文家、翻译家。中国作协会员、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发表出版有《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批评家》《后现代批评的美国学派》《耶鲁大学的学子们》《文学在这里沉思》《精神家园的历史》《美国女诗人选译》《英译本中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北方船》《剑桥诗稿》《英格兰流年》等著译和作品集。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青年作家导师。

高海涛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