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匠心独运塑群雄(陈玉民)

摘要:赏看群雄读匠意,诗情作注解根奇。以根雕的艺术形式,将《水浒》一百单八将好汉群雄的别样形象,呈现给世人,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文化艺术的贡献。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

匠心独运塑群雄

——《水浒》一百单八将根雕惊喜问世序言

文图/陈玉民 编辑/安然

鲁智深

  艺术常常会给人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叹。两年前,在参加辽宁北票桃花山的一次文化活动时,有幸看到一组《水浒》人物根雕,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想不到,塞外朝阳还有这样一种植根于乡土的根雕艺术,弄根瘤成大美,化腐朽为神奇。我慨叹不已,深深被这一独特的艺术打动了。既为人物的形象生动而惊艳,也为王志敏大师深厚的艺术功力而叫绝。这是我见到的一组最具震撼力、感染力的根雕艺术作品。当时,仅雕刻完成八十几个人物,看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精彩纷呈即罢,美妙乍现瞬失。惊喜中生出一种遗憾。欣赏不得不转为期待,期待有一天,《水浒》一百单八将的根雕形象完整呈现,我相信那将是根雕艺术的一次精美绽放。

  期待终于变为现实。辽宁省朝阳市根艺美术学会执行主席陈维忠先生,第一时间将《水浒》一百单八将根雕创作收官的消息告诉我,并将拍下的照片送到我面前。他说要出一本画册,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部罕世根雕之作。请我为其作个序言,从文学的角度,给点个赞。面对这样精美的一幅幅根雕画面,我没有理由拒绝,只好欣然从命。况且,我又何尝不想通过这样的机会,充分释放一下我的感动与兴奋呢!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这一幅幅作品,生动、形象、奇巧、美妙的感受,交替地撞击着我的情感,令我亢奋,让我啧叹。我细心端详,耐心揣摸。每个肌理绺花,每道韧皮纹脉,雕刻得都是那样精致,恰到好处。每件作品的形象与文学作品的描述,都十分吻合。张扬着所雕人物的鲜明个性,彰显着所雕人物的独到神韵。作品善于借助根枝的妙巧和根瘤的怪异,刻成符合人物身份的刀枪、棍棒,雕成与人物相关的倚托或坐骑,再加上一些夸张的招式、英武的动作、别样的服饰,使得每个人物都是那样生动传神,那样形象逼真。没有雷同,没有牵强,没有造作。似出神工,巧若天成。一枝一须,皆为妙用。一瘤一包,通显神韵。惟妙惟肖,英姿毕现。

宋江

  《水浒》一百单八将,描述的是北宋末年,郓城宋江,凭借水泊天险,啸聚山林,仗义疏财,杀富济贫,所结交的一群英雄好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和高超的武艺。他们是久传不衰的英雄群体,是中国老百姓最为熟悉和喜爱的绿林好汉,更是中华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有数不清的艺术家,以各种艺术形式,抒发对一百单八将的赞美,创作了许多精典的艺术作品。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绘画,工笔、水彩、素描,不同的画派,不同的画风,将一百单八将的形象展现得多姿多彩。画家喜爱画一百单八将,我想除了有抒发英雄情结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与水浒人物的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富有创作的挑战性有关。一个画家,如能把一百单八将形象逼真地呈现出来,那将是画家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艺术功底,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是很难完成这样恢宏人物规模创作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过皮影、剪纸、镌刻、刺绣等艺术形式,对《水浒》人物的刻画与表达。其中也是不乏精美绝伦之作,同样彰显《水浒》人物的鲜活与魅力。相比之下,以根雕的形式,表现《水浒》人物显得少之又少。我想这不是根雕这种艺术不喜爱这种题材的原因,而是受根雕这种艺术取材局限所制。偶尔有幸,碰上几个造型特别的根材,雕琢出三五人物并不稀奇。但如果要用根材将《水浒》一百单八将全部雕出来,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根艺雕刻人物,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选不到符合条件的根材,纵有再好的根艺技术也是徒劳的。这样说来,在根艺界少有出现《水浒》一百单八将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是,偏有这样一位根艺大师,他竟然俏俏地许下宏愿,就是上天入地寻找根材,也要将《水浒》一百单八将雕刻出来。他就是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会员,辽宁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朝阳市工艺美术大师,朝阳市根艺美术学会主席王志敏先生。作为集国画、雕塑、镌刻、根雕艺术于一身的民间大师,凭着他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对《水浒》人物的熟悉与热爱,决定做一次尝试。他的想法,与多年挚友、桃花山庄主陈维忠先生不谋而合。酷爱根雕艺术的陈维忠有个夙愿,要用根雕艺术塑造一组英雄群体,以此把朝阳的根雕艺术发扬光大,并为他的“文化兴庄”战略提供支撑。于是把王志敏一家请到山庄,创立了王志敏根艺工作室,让他专心致志地从事这项了不起的工程。

  记不得是从哪一天开始,王志敏的创作悄然起步了。他从收集来的根材堆中,逐个挑选。拿起来一个,反复揣摩。扔掉再拿起,拿起端详一会儿,又扔下……如是往复,那一堆根材,不知倾注了多少目光,闪烁过多少次欣喜与失望。已有的根材,显然是微不足道的。不知道多少次的凝视与寻找,才能博得他心中一动。一位患有腿疾的人,为了寻找创作的根材,需要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怀有根艺雕刻底蕴的陈维忠先生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根材的寻找上来。两人做了分工。一个跑外收集根材,一个在家创作雕刻。他们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寻根人不辞辛劳,苦苦寻找。雕刻者夜以继日,心无旁骛。他们的辛劳与努力,或许感动了上苍。总是幸运地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根材。乍眼看,平淡无奇。可是一旦入了王志敏大师的慧眼,几番修饰,几番雕琢,就会变换出个生动的根艺人物来。每当完成一个人物形象的雕刻,两个人的内心总会荡漾出一种欣喜和满足。这样的欣喜和满足,有时接踵而至,有时很久才会荡动一次。他们不急不躁,任由时间考验,不曾为找寻的艰苦而退却,只为每一次收获而激动。

  这样定向根雕《水浒》人物,固然需要机缘巧和,但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独到的眼力。有人说根雕是七分天成、三分雕琢。这七分天成,绝不是俗人所能一眼望穿的。需要用智慧,捕捉蒙昧于外表的形似。需要用独到的眼力,洞悉深藏其中的神象。这七分天成,也离不开智者的神思妙想。如不能从展露的骨架上进行构思联想,不能从粗犷繁杂的根瘤里进行破解猜析,也难以看到天成的真容。这七分天成,更有赖于三分雕琢的开悟。凭画龙点睛之功,借鬼斧神工之技,因材施刀,依形构体。再用凿刻的减量,曲直的搭配,凹凸的妙用,助天成更为形神兼备。王志敏大师深谙其中的奥妙,善于从浑杂中辨识出天成,点出七分的奇妙;更善于运用三分的雕琢,绽放人文的精美。当身边的人为他能否完成夙愿而心存怀疑的时候,他把自信早已刻在了作品上,一个个身姿威武的《水浒》人物,竟然奇妙地与他不期而会。每个根雕人物的出现,似乎都有些鬼使神差。有时苦苦找寻而不得,而有时则蓦然回首,寻寻觅觅的“他”,竟在破根烂枝中。意外的收获,带来的是难以言喻的惊喜。正是这样一个个惊喜,让他把一份很苦的事业,变成一个很享受的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无数个昼夜的风雨兼程,无数次找寻的奔波劳碌,终于迎来了《水浒》一百单八将最后一位人物雕琢的完美收官。这一刻王志敏和陈维忠格外兴奋,他们用根雕创造了一个奇迹,根雕一百单八将的壮举必将载入艺术史册。

  面对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水浒》人物根雕,喜欢吟诗作赋的陈维忠,突然产生灵感,用诗句给根雕作注。一位鲜活的根雕人物,配以诗句加以赞美。让人在欣赏中领悟根雕的魅力,在吟诵中感受根雕的内涵。诗雕相映,相得益彰,无疑是对这一组人物根雕的文化升华。于是,他邀诗人李贵臣先生一道,量身赋诗。

郝思文

  相比根雕,作诗似乎要容易一些,但要做到诗与人物与根雕相统一,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们从人物的身份、经历、背景、性格乃至使用的武器等不同特点出发,参照不同人物根雕造型,生发诗意,引爆诗情。处在激情中的他们,诗意流畅,一发而不可收。一百单八将,很快被贴上了诗的标签。这些诗句,虽然稍逊李杜,但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令人慷慨激昂。吟诵这些诗句,会引人进入水泊梁山的环境中去,看到每一位好汉张扬的个性,体会到一百单八将的英姿豪情。吟诵这些诗句,也会引人生发许多感慨,升华人们的英雄情结。

  赏看群雄读匠意,诗情作注解根奇。以根雕的艺术形式,将《水浒》一百单八将好汉群雄的别样形象,呈现给世人,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文化艺术的贡献。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远远高于自身价值。它给予观众的新奇与惊喜,是当代许多艺术品所无法企及的。它将在诗意的辉映下,与王志敏大师一道走进我们的荣誉殿堂。

小链接
  陈玉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会长,朝阳市作家协会顾问,朝阳市诗词协会顾问,朝阳市楹联家协会顾问,朝阳市古生物化石协会顾问。曾任朝阳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务。先后结集出版了散文集《文心览胜》、《中华成语沉思录》、《中华诗词畅想录》、《古都风韵》四部文学专著。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