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系条红绳过端午(时春华)

摘要:小时候的端午节,过得非常有意思。农村家庭,沿袭了古来的传统,男主外,女主内。

系条红绳过端午

文图/时春华(辽宁北票)

  小时候的端午节,过得非常有意思。农村家庭,沿袭了古来的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们早在端午节头两天,就寻好了艾蒿、桃枝,从山上扛回来一捆,抱回来一抱的,一束束、一把把挂在门楣上,女人们则找好大盆,泡了黄米,三家两家搭伙包粽子。

  我们小孩子只有等吃的份,吃粽子,吃鸡蛋。还别说,同艾叶、粽子一起煮出来的鸡蛋真的与以往不同,说不出来的一种清鲜、好吃。

  那时候条件不好,人们日子过得清苦,有些人家过端午节是吃不上粽子的,就是艾叶煮鸡蛋,也只是煮给孩子吃,一人分一两个,大人不吃,不是不想吃,是舍不得吃。家家户户共同的,就是能插上艾蒿、桃枝,或是找几张红纸叠几个双耳葫芦挂上,还有就是给孩子系红绳。

  不论贫穷与富贵,家家户户的大人对孩子的盼望都是一样的。老人们说,这端午节给孩子系条红绳,能避灾除病、保佑安康,所以,不论多忙,大人们总要给孩子做条红绳。其实这条所谓的“红绳”,有的是纯红色,有的并不是单一的红色,而是五种色彩,即所谓的“五彩绳”,比红绳要好看得多。活计不好,也没有耐心的妇女,给孩子们做的红绳很简单,有的找条够长的粗毛线,两头一对,打个结完事;有的把细红线对折,撸起裤腿在大腿上一搓就是一条红绳;手巧、活计好的妇女则不然,有的把单一的红线用编马莲垛的方式来编绳,编出的红绳特有立体感、厚重感;有的用五彩丝线交错编绳,不仅美观,而且结实;更手巧一些的,还用指肚大小的布片抽几个小粽子缀上。这些红线,有的系在小孩子的手上,有的系在小孩子的脚踝处,有的系在小孩子的脖颈上,还有怕羞的男孩子,偷偷系在自己的裤鼻儿上。

  端午节的这条红绳,对孩子们来说,就好比过年的那件新衣裳,都要互相看看,互相比比。我是最不怕比、也最希望比一比的,因为母亲做的红绳总是出众,就单拿那小粽子来说,有绿的、红的、彩的、胖乎的、鼓溜的、清秀的,馋死个人儿。

  老人们说,这红绳啊,要在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后摘下来扔掉,就是疾病啊、灾祸啊统统远离啦。虽然有这说法,但是那些个红绳,简单、粗劣的扔掉了,那些好看的、结实的,我们小孩子还是偷偷留了下来,因为实在舍不得扔掉。

  几十年来,一直都是母亲经管着我们应节日,吃粽子,系红绳,她最普通的愿望不是我们大富大贵,而是平安如意。那条凝聚着爱和期望的红绳陪伴我们走过几十载人生岁月。蓦然回首,才惊觉,自从离开父母成家立业,我们的报答却显得如此单薄、羞涩。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吃穿不愁,对于过节的盼望已经不那么强烈。端午将近,门店里、小摊上端午红绳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而我仍坚持亲手编几条,端午回家去,送给亲人,系条红绳过端午,期望他们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小链接
  时春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选修音乐,酷爱文学,文风朴实接地气。热爱生活,热衷传播社会正能量。系朝阳市作家协会、辽海散文学会、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好名声网》特约助理编辑,此网站有《时春华好名声展馆》;《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此报刊有专栏《朝花夕拾》。在网络、刊物上发表作品600余篇。

时春华展馆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