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窗前有母在(时春华)

摘要:每次回家,打开大门抬眼先要望去的便是大屋的窗,看看母亲是否坐在窗前,这是我的习惯,而屋里坐在窗前的母亲,总是盯着大门口的方向,看门开了,是谁进到了院子里,这是母亲的习惯。

母亲节特稿

窗前有母在

文图/时春华(辽宁北票)

  每次回家,打开大门抬眼先要望去的便是大屋的窗,看看母亲是否坐在窗前,这是我的习惯,而屋里坐在窗前的母亲,总是盯着大门口的方向,看门开了,是谁进到了院子里,这是母亲的习惯。

  老家的房子应该是我们村里最老的房子了,听父亲说,应该有七十多年了,是那种土墙,秫秸勒笆,灰渣水泥锤滚水顶的那种。母亲和父亲成家时,老房子还是木框呱嗒嘴儿窗户用白纸糊窗的那种,暖和是暖和,就是不豁亮,感觉很闷。那时候,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豁亮的窗户。手巧的父亲便在大屋下扇窗户的一个小窗户格子上动了脑筋,抠了槽安了一块十五厘米见方的玻璃,就这一块小玻璃,让母亲满足得不得了。因为有了这块玻璃,母亲能清楚地看到外面有谁来了。我和大弟弟小的时候曾对这块玻璃产生过好奇,常常用嘴哈,用手戳,还把这块小玻璃弄掉过摔成了两半,父亲找不到替换的玻璃,只好用医用胶布粘上,透过这块小玻璃向外看,感觉有点小别扭。母亲就说,啥时候能换成大的就好了。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家换窗户了,上扇还是老样子,下扇改装成了四个大的窗户格,装上了四块玻璃,我忽然觉得我家屋里亮得刺眼,比我们任何人都高兴的当属母亲,她笑得合不拢嘴:“这亮堂儿的多好。坐在玻璃窗前绣花、纳鞋底也看得清楚。”有了亮亮的玻璃,园子里种的小菜,再也不用担心不知啥时候就被鸡给叨了,或是被猪给拱了,那些桃杏的,馋孩子也少有惦记,都听说了。尤其是我们放学回来饿得不行,刚一开大门,就见母亲跳下地,灶间热腾腾的饭菜出锅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家的老窗户彻底下岗,换成了松木小四扇玻璃窗,母亲美得不行,说,咱这日子好好过,说不定还翻盖个好房子呢。母亲和父亲特别能干,翻盖个好房子不成问题,可是我们都大了,念书的,娶媳妇的都需要钱,直到我们各自成家,两个弟弟都在父母的帮衬下盖了大房子,而老房子还是老房子,再没有添置任何东西。原来热热闹闹的六口人,孩子们成家立业后,就只剩下父母还住在老房子。

  我们回家去,母亲在家,在玻璃窗前看到我们,立刻下地出来迎接,嘘寒问暖,然后就是问我们吃啥,叫来这个唤来那个,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我们走的时候,我能感觉到母亲的失落。想起母亲看到出窝的小燕子曾说过的话:大了,出飞儿了,都得走啊,满满的不舍和牵挂。

  几年前,母亲得了脑血栓,行动已不太便利,说话也很困难。每次回家,打开大门,我都会看见母亲坐在窗前,望着我们。她虽然不会像从前一样跑出来迎接我们,但是我能看见她脸上的笑容,我能看出她的开心。我们进到屋里,母亲已经挪到了炕沿边,嘴里不停地含混不清地说着话,我猜得出,那是让我们上炕坐。我会照老样子,多多带回好吃的,做些大家爱吃的,把弟弟妹妹们在家的都招呼来,陪着母亲开心。临走的时候,母亲非要出去送我们,可她好半天也蹬不上鞋子,怕她着急,我们就把她推回炕上。走到大门口回头望,母亲坐在窗前向我们点头呢,千言万语汇成这一个并不灵活的动作。

  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至今仍住在老房子里,她向往的宽敞大屋都给了孩子们。我们想出钱给他们改造老屋,父母拒绝了:“只要你们都过得好,我们就好,这一辈子图啥。”父母辛劳一辈子图啥呢?就图儿女安康,儿女幸福。

  虽然母亲现在再也不能给我们做花样的饭菜,不能跟我们说话,但是至少她还在,我们回家都有个奔头,我们的孝心可表,我们的心里话还能说给她听,她还能用表情、动作来跟我们交流,母亲的心里是明白的,她的心里敞亮得就有如我家的玻璃窗。

  老房子,是温暖的,窗前有母在,我就是幸福的。

小链接
  时春华,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北票市教育局信息中心。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选修音乐,酷爱文学,文风朴实接地气。热爱生活,热衷传播社会正能量。系朝阳市作家协会、辽海散文学会、北票市作家协会会员;《好名声网》特约助理编辑,此网站有《时春华好名声展馆》;《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此报刊有专栏《朝花夕拾》。在网络、刊物上发表作品600余篇。

时春华展馆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