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魂兮归来》01(金一南)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被侵略战争洗劫。

“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魂兮归来

文/金一南

第一章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

第一节“我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已经多次被侵略战争洗劫。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大英帝国凭借28艘军舰、15000人的军队迫使大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两白银。

  《清史》记载了《南京条约》签订消息传到北京时,难受至极的道光皇帝在紫禁城中的表现:

  上退朝后,负手于便殿阶上,一日夜未尝暂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

  ①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即清宣宗,在位30年,年号道光,通称道光帝。嘉庆病死后继位,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病死,终年69岁,葬于清西陵之墓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小太监听见退朝后不吃不喝、在便殿阶上溜达一夜也不休息的道光皇帝,长叹了一句:

  “我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灾难并未因道光皇帝的感慨戛然而止。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长驱直入中国首都杀人放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一纸《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赔款白银2亿两,开辟空前的割地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虽然不少,拼凑的兵力却不足两万,10天令北京陷落,赔款数额更是达到空前的4.5 亿两白银。

  ①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以军事行动侵入大清国的大英帝国(英)、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美利坚合众国(美)、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大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一个被西方描述为经济总量占世界1/3的东方大国,面对坚船利炮竟然如此不堪一击,一而再、再而三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认为之所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那些皇帝昏庸腐朽、奴才透顶,不敢说“不”。

  果真如此吗?

  我面前有四份宣战诏书:

  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五),道光皇帝对英国宣战。

  1860年9月12日(咸丰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咸丰皇帝对英法宣战。

  ①爱新觉罗·奕(讠㝉)(1831-1861),即清文宗,通称成丰帝,清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是道光帝第四子(嫡子),是清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在位11年,终年31岁。葬于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光绪皇帝对日本宣战。

  ①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即清德宗,史称光绪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父亲醇亲王奕譞,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在位34年,享年38岁,鄭干清西陵之崇陵。

  1900年6月21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对诸国宣战。

  最后这次宣战的“诸国”,包括英、俄、德、法、美、奥、意、日、荷、比、西十一国。如果以简单的敢不敢说“不”来诠释历史,该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先看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

  道光皇帝接手的大清江山,已经是个朝风腐败的烂摊子。

  史籍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朝风日坏。当时财政开支有一个重要项目,即治河。但每年治河之费,真正用于工程的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皆被挥霍。官吏饮食衣服,车马玩好,无不斗奇逞巧。一次宴请常常三昼夜而不能毕。自元旦至除夕,各厅道衙门机关无日不演剧。“新进翰林携朝臣一纸拜见河督,万金即有;举人拔贡携京员一纸拜见道库,千金立至。”

  道光继位,颇想重振大清雄风。他先从自己做起:衣非三日不易。宫中用膳,每日不得超过四篮。食物价高,虽喜不索。宫中用款,岁不过二十万。然腐败之风由来已久,弥漫全国,病入膏肓,颇为节俭的道光也万般无奈。

  万般无奈也是对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万般无奈。对外国的舶来物,他的态度一直还是相当强硬的,尤其是对鸦片。说起1840年那场鸦片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敢对洋鬼子说“不”的只有林则徐。他们不知道1838年那场有28名督抚大员参加的禁烟大讨论中,20位大员反对严禁,主张弛禁;道光皇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严禁,支持并起用林则徐。如果少数服从多数,禁烟之事在鸦片战争之前两年就泡汤了。所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阅看道光的朱批“若能合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不但卿等能膺懋赏,即垂诸史册,朕之光辉,岂浅显哉!而生民之福,政治之善,又非浅显。谅卿等亦不烦谆谆告诫也。勉之,勉之!朕拭目待之!”当场感动得涕泪横流。

  ①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清朝时期的政治察、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关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放英雄”之誉。尽管林则像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对林则徐采取的种种禁烟措施,道光不但给予有力支持,甚至比林则徐走得更远。与英国人在海上交火之后,道光颁旨:“我朝抚绥外夷,恩泽极厚,该夷等不知感戴,反肆鸱张,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自外生成,尚何足惜。著林则徐等酌量情形,即将英吉利国贸易停止,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

  林则徐认为不妥,立即复奏:“对英船遵法者保护之,桀骜者惩拒之。”主张区别对待。高居金銮宝殿之上的道光朱笔挥,批复道:“同是一国之人,办理两歧,未免自相矛盾。”坚持断绝与英国的全部贸易。

  1841年1月27日,道光正式下诏对英宣战:

  我朝抚驭外夷,全以恩义,各国果能恭顺,无不曲加优礼,以期共乐升平。前因西夷鸦片烟流毒日甚,特颁禁令,力挽浇风。惟英吉利恃其骄悍,不肯具结,是以降旨绝其贸易。乃并不知愧悔,日肆鸱张,突于上年六月间,乘驾夷船数十只,直犯定海,占据城池。复于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各省洋面,任意往来,多方滋扰……近闻数月以来,奸淫妇女,掳掠资财,建筑炮台,开挖河道,且令伪官出示,谕民纳粮。百姓何辜,罹此荼毒。兴言及此,寝食难安。迨琦善抵粤后,明白开导,仍敢要求无厌,既思索偿烟价,又复请给码头。联早料其反复无常,断非信义之所能喻,特于年前简调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各路精兵,前赴广东。又调湖北、湖南、安徽各路精兵,前赴浙江,预备攻剿……现在所调各省劲兵,计可赶到,著伊里布克日进兵,收复定海,以苏吾民之困。并著琦善激励士卒,奋勇直前,务使逆夷授首,槛送京师,尽法惩治。其该夷之丑类,从逆之汉奸,尤当设法擒拿,尽杀乃止。至沿海各省洋面,垒经降旨严密防范,着各将军、督、抚等加意巡查,来则攻击。并晓谕官民人等,人思敌忾,志切同仇,迅赞肤浅,共膺上赏。朕实有厚望焉。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敢于宣战的道光,让谁去指挥作战?御前大臣、靖逆大将军奕山

  ①爱新觉罗·奕山(1790—1878),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康熙帝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玄孙,道光帝族侄。侍卫出身。历任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伊犁将军等职。

  奕山又以宿将、湖南提督杨芳为前锋主将。英军初闻杨芳之名。还颇为紧张了一阵。

  ①杨芳(1770-1846),字通达,号诚村(斋),松桃厅人。自幼家贫,迫于生计,投身行伍。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屡立战功。鸦片战争爆发,杨芳随参赞大臣奕山赴广东迎敌,用阴门阵对抗英国军舰,被时人和后人嘲笑,留下千古笑柄。

  杨芳怎么抗英的呢?他认为英舰竞能于风高浪涌的洋面操大炮击中目标,定有邪术在内。破除之法,必用秽物。于是这位在平定张格尔叛乱中厚积威名的战将,第一纸作战命令竞是遍收妇女溺器载入木筏,由一副将统领,一闻炮响便蜂拥而出,举筏齐列水面,以溺器对准英船,驱赶震慑其操炮邪术。

  杨芳以马桶为胜具,后来被笑传为“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大将杨芳丢了人,主帅奕山又能挣回几多面子呢?

  道光要奕山对英军“分路兜剿,务使其片帆不返”。当时从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调入广东前线的兵弁,已十倍于敌。但奕山却在兵力仅为自己十分之一的英军攻击下,将道光于金銮殿中想象出来不返的“片帆”,扯成广州城头一面可耻的白旗。

  升了白旗的奕山又不想丢人,便虚报战果欺骗道光,说英军进攻靖海门、激战正酣时,烟雾中忽见观音神像,英军遂不敢再击;又观音山下三万斤火药被汉奸点燃,正欲爆炸,有白衣女神展袖拂火,顿时熄灭。

  道光闻讯,亲书“慈佑清海”四字匾额送观音庙,以谢神恩。节俭刻苦和想有所作为的道光,以其勇傲与孤陋,确实对英人大喝了一声“不”。但乞胜于马桶或乞灵于观音的“不”,该算一种什么样的“不”呢?

  第一次说“不”终于以很快称“是”而告结束。1841 年1月27日金銮殿上的纸宣战诏书,变成了1842年8月29日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那份《江宁条约》(后称《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五口通商,赔款白银2100万两。

  从此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之先河。

  第一个大声说“不”的道光,变成第一个屈辱地说“是”的皇帝。《南京条约》的内容,凡英人的要求全部答应,无丝亳回旋余地,从此也开了从最傲然地说“不”转瞬为最谦恭地称“是”的先河。

  听闻条约签订,道光帝退朝后不吃不喝,负手于便殿阶上徘徊往复,一夜不息;“侍者但闻太息声,漏下五鼓,上忽顿足长叹”。割地赔款的屈辱,愧对祖宗的自责,使颇想有所作为的道光深陷懊丧与悲痛。

  他蹒跚于深宫,难以解脱。

  道光的晚年沉寂潦倒。他至死未解脱重压于心头的“历史罪人”这个包袱,最终也未弄清楚败在了哪里。

  道光的失败,并没有限止后来者说“不”。

  最鲜明的是他的第四子,继承皇位的咸丰皇帝。

  咸丰帝登基时刚刚20岁,血气方刚,立志为父报仇。大理寺卿倭仁进言,力陈为君者首先要辨别君子与小人,并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图画:

  君子讷独,小人佞巧。君子澹定,小人躁竞。君子爱才,小人排异。君子图远大,以国家元气为先;小人计目前,以聚敛刻薄为务。君子刚正不挠谏诤匡弼,小人依违两可迁就逢迎。君子进忧危之议悚动警心,小人不畏天变滋长逸志。

  ①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晚清大臣,理学家,同治帝老师。

  倭仁说这些话是需要些胆量的。他通过用人问题,将一个衰败王朝的官场空气描绘得入木三分。咸丰非但无雷霆震怒,反赞其“言甚切直”,要大小臣工今后都如倭仁一样直陈所见。

  咸丰以直言进谏的倭仁为榜样,震动了官场。非但如此,他还以太仆寺少卿徐继畲上疏中的防“三渐”置诸座右:

  “防土木之渐”,即防止大兴土木,挥霍无数。

  “防宴安之渐”,即防止歌舞升平,吃喝无度。

  “防壅蔽之渐”,即防止言论堵塞,不谙真情。

  ①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山西代州五台县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

  要防“三渐”的咸丰帝,上台伊始便重新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林则徐由原籍启程赴任,行至广东潮州病逝。咸丰闻讯,异常悲伤,御制挽联一副: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咸丰对林则徐的评价可谓异乎寻常,情真意切。

  年轻的咸丰虎虎有生气,颇想有所作为。在寻觅君子的同时,他着手处罚小人。鸦片战争中的主和派、道光帝最信任的大学士穆彰阿被他革职,永不叙用;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的耆英被他斥为“畏葸无能”,“抑民以媚外,罔顾国家”,降为五品顶戴。如此之举,一时间朝野人心大快,“人人颂祷圣德英武,迈古腾今”。

  ①郭佳•穆彰阿(1782-1856),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议和,诬陷林则徐等主战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爱新觉罗•耆英(1787-1858),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后因欺谩之迹,为王大臣论劾,咸丰帝赐自尽。

  咸丰不但敢撤投降派,而且也敢向洋人开炮。1859年6月25日,英、法舰队向大沽口炮台进攻,清军还击,激战一昼夜。13艘英、法舰中,4沉6伤,官兵伤亡500余人,舰队司令何伯的腿也被炸断,联军竖白旗狼狈而退。

  这面白旗,是近代史上以坚船、利炮入侵中国的列强升起来的第一面白旗。它对咸丰王朝升起,自幼目睹其父道光皇帝因鸦片战争之败而潦倒不堪的咸丰,一定因大沽口之胜而深感为祖上出了一口恶气。

  敢向洋人开炮的咸丰,还敢扣押洋人特使。1860年9月9日,巴夏礼代表英法联军在通州与清政府谈判。咸丰帝恨透了巴夏礼,认为一切坏事皆出其策划,遂下令将其扣留在通州。中国自古便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之说,自幼吟经颂典的咸丰帝为泄心头之愤,连祖宗之例也敢违,确实有点蛮莽之勇。

  ①哈里•斯密,巴夏礼爵士,KCB,GCMG(Sir Harry Smith Parkes,1828-1885),19世纪英国外交家,主要在中国与日本工作。香港九龙白加士街以他为名。

  巴夏礼被擒当天,咸丰便传谕各海口:一律闭关,断绝贸易,与英法决战。

  1860年9月12日对英法宣战诏书的内容如下:

  ……(英法)不惟婪索兵费,强增口岸,竟欲于来京换约之时,陈兵拥众,入我郊畿,所欲大出情理之外……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对天下?唯有严饬统兵大臣,整顿师旅,调集各路马步诸军,与之决战。近畿各州县地方士民,或率乡兵齐心助战,或整饬团练阻截路途。凡兵民人等,有功破格优叙,所获资财,全充犒赏。并当谕令各海口,一律闭关,绝其互易……城乡军民各色人等,务各敌忾同仇,无论明攻暗袭,事成奖恤,均各加等……朕非好武穷兵之主,凡此大不得已苦心,上鉴天祖,下为天下臣民共谅。

  咸丰一直在北京坚持,直到英法联军即将兵临城下。

  坚持不住了,跑起来又比谁都快。天津大沽炮台失守之后,咸丰给臣下提出两个方案:一为“率师亲征”,一为“巡幸木兰”。前者是向前方挺进,是招牌;后者是向热河逃跑,是实意。这个一直主战的皇帝在发布宣战诏书后,眼见“禁兵不足恃,京城不可守”,便不顾臣下的劝阳,天不亮就从圆明园“启銮”“北狩热河”,仓皇出逃了。

  在大沽口出过一口恶气的咸丰,肯定想不到一年零四个月后,他不得不谕令曾经打得夷船张挂白旗的僧格林沁“即宣示夷人,并竖立白旗,令其停兵待抚”。

  ①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晚清名将。曾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卓著。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战死。

  用什么去“抚”?用《北京条约》。批准《北京条约》时,咸丰落到比其父道光更加狼狈的境地。

  咸丰之父道光打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之子咸丰打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并非前方将士不能拼死效命。1860年8月12日,英法联军18000人在北塘登陆,以前卫700人由北塘、内港向新河前进。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3 000人向敌冲击,受炮火集中射击,几乎全军覆灭,最后归队者仅7人。

  历史并没有给予这位颇想有所作为的咸丰一点宽容。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他败得更为痛惨:不但是更大的割地和更多的赔款,而且用150年时间、无数能工巧匠辛苦血汗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也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付之一炬。

  龟缩于热河的咸丰在那里忙碌地连发数道谕旨调兵遣将,目的只要附近兵马“无分昼夜,兼程前来木兰行在”,保卫他的身家性命。

  他可眺望过北京上空腾起的浓浓烈焰?那红的火和黑的烟会给他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令人是一无所知了。

  唯一知道的是英法联军签约退兵后,他大松一口气说:“从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无猜疑。”

  那个当年大声说“不”,又是宣战又是扣人的皇帝,已经无踪无影。他最后死在了热河。生命已经不再给他时间回京看看其夏宫的残骸与废墟了。

  曾经发誓要报仇雪耻的咸丰,比其父道光蒙受了更大的耻辱——差一点死无葬身之地。

  再看看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的对日宣战诏书:

  ……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肇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予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入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将此通谕知之。

  还有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对诸国(英、俄、德、法、美、意、奥、日、荷、比、西11国)宣战诏书:

  ……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朝廷以其劝人为善,勉允所请。初亦就我范围,遵我约束。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枭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怒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烧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

  这一份又一份慷慨激昂的宣战诏书使人看到,大清末年的统治者们并不缺乏说“不”的勇气和决心,但结局是一个比一个败得更惨,这是为什么?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金一南展馆

[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