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送灯(时春华)

摘要:送灯是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很有意思又带着神秘色彩的习俗,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的晚上都要送灯。

送灯

文/时春华(辽宁北票)

  庄稼人的大年,过得相当隆重,杀猪宰羊,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放鞭放炮,硝烟的味道在空气中这么一弥散就是十天半月。这大年的喜庆劲还没过,又迎来了另一番热闹的小高潮——送灯。

  送灯是我小时候那个年代很有意思又带着神秘色彩的习俗,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的晚上都要送灯,其中十四送的是人灯、十五送的是神灯、十六送的是鬼灯。主持送灯仪式的是村里明白婚丧嫁娶说道的长者或是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抑或是村里有个大事小情能在人前主持,掌控大局的人。他们在十四的白天甚至十四以前就召集好村里那些热心肠、厚道又好事的人,找来合适的破铁锅,大绳,抬杠,废柴油,毛头纸,找好送灯做灯花的原料。做灯花的原料可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比比皆是,高粱帽儿、瘪的棉花子、暴糠、锯末儿都可以。制作方法很简单,把这些找来的材料放在破铁锅里倒上适量柴油用铁锹翻着拌匀,淘气的孩子们按着大人的指示用小破勺舀上一勺包在毛边纸里做成灯球,放在一边的抬筐里,做得腻了,大人们干脆就在送灯的时候用铁锹搓起一锹灯花料,旁边跟逛的人用火钩木棍的拨拉下一些散在指定的位置。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干脆用松塔代替了高粱帽儿、棉花子、暴糠、锯末儿等,送起灯来简捷方便。

  正月十四这天,太阳还没有落山,村里扭秧歌敲的大鼓就“咚咚咚” 敲起来了,那是聚人的大鼓,是给参与送灯的人报信集合的号令,也是给随行看热闹的人们的一个通知。太阳刚刚落山,那鼓声便由远而近,由弱渐强,人们敲锣打鼓,长长的一队人马,抬大锅的,抬抬筐的,拿铁锹的,发号施令的……送灯开始了,人们各司其职,挨家挨户送灯。先送的往往是团好的灯球,到谁家,主人都会老早地迎出来,接过那些灯球,放在大门口一个,院中、窗下、炕沿下……只要是人们经常走动的地方,都要让它亮亮堂堂。到后来团好的灯球没了,到谁家就在门口留下一铁锹,由主人自己用火铲拨拉开放到应该放的地方点燃,最省事的就是松塔,不用团,最紧凑,便于放置。十四的灯是人灯,人丁兴旺,好日子久长是人们内心的盼望,所以,不论全村有多少户人家,不管贫富,一视同仁,家家不落,从村子的一头送到另一头。送灯的队伍是在不断扩大的,有换肩抬锅的,有随时添加材料拎油瓶的,有抬着备料的,还有一群群风筝一样疯跑报信的小孩子,神秘温情的灯光,让小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之中。

  十五的晚上,照样是敲锣打鼓地送灯,十五晚上的热闹劲要胜于十四晚上,因为十五晚上送的灯多,所以跟着送灯的人也多,送灯的人们抬着大铁锅,绕遍村里大大小小的街路,每隔不远就放上一堆灯花,点燃,放眼望去,黑暗的街巷中像是燃烧着一条长长的火龙,很是壮观。各家各户在十五的晚上也要自制一些,放在神佛的供案前,灶王像、门神像前,甚至家里的井台旁、猪圈、鸡架、牛棚、碾坊、粮仓……人们认为神仙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燃起灯火,他们希望神明能看到自己的虔诚,免灾驱邪,并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和眷顾,让自家井泉水旺、五谷丰登、肥猪满圈、鸡鸭成群,小日子红红火火,出入平安,吉祥如意。

  十六晚上送的是鬼灯,说起来有点毛骨悚然。材料过程都是相同的,只是送灯的地点有了变化,人们要把灯送到坟地里去。送灯的都是大人,小孩子是不准参与的,用老人们的说法就是怕小孩子大晚上的到坟地去,被祖先看到了稀罕了回来闹殃,或是被哪家的穷鬼打了灾不吉利。十六送灯,全村所有姓氏的人都参与,尤其是各姓氏的长房子孙必到,长房无后的退而取其次代表本姓氏。因为往老坟上送灯有讲究,所有送灯的人在送灯的路上见了熟人不准说话,送灯的人要绝对严肃,不能瞎打唠,这表示对逝去的人的尊重。鬼灯要送在坟门上,因为那坟门就是鬼家的门口。把灯送在哪个姓氏的人家的坟上,哪个姓氏的人就要用自己带的火把灯点燃,不准借火,借了火不仅自己的先人看不见光明,而且,晚生后辈也是在黑灯瞎火中摸索,日子过不起来。对那些寄埋在山上的孤坟,人们并不吝啬和自私,也会给他们送上一盏灯,消除他们的孤寂,也是盼望着他们有托生的机会。山上风高,灯火明明灭灭的,远远看,有点恐怖。后来因为护林防火,送鬼灯的地点就换成了十字路口、小庙、河边,再不就是围着村子绕上一整圈,送灯遥寄思念,为逝去的人照亮夜路,祈求先人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和幸福。送鬼灯的时候,人们尽量多送,多点堆儿,说是灭了一盏鬼灯,就是有一个死去的人托生转世了。

  送灯,在我小时候那个点煤油灯的年代绝对是一景,后来,有了电灯,再加上那些懂规矩的老人渐渐逝去,各式各样的夜灯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个习俗就渐渐销声匿迹了。灯为什么跟人、神、鬼联系起来,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团,后来我请教了村里上岁数的老人才明白:有句话说“人死如灯灭”,每个人都是这世上的一盏灯,人走了,家里就少了欢乐和光明;神也是灯,灯是神的眼睛,瞩万物,观世情,往往有人信誓旦旦说:“我对灯起誓”,因为灯代表神明;鬼借灯火的明灭托生,灯火闪闪,鬼火跳跃,灯火一灭,就是有一个魂灵投胎转世了,我听得将信将疑。如今再回老家去,仍能偶尔在十四、十五的晚上看见稀稀落落散在大街上的松塔灯,那是怀旧的老人们心里的一种寄托。听父亲说,多少年了,鬼灯再没有人送过,但是,对逝去的人的那种怀念、感恩却从没有在人们心里消失过。

  送灯,很有意思的乡俗,这热闹的场景,寄托了人们虔诚的祈祷,美好的祝愿,深切的渴盼。

小链接
  时春华,1992年毕业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2012年起,开始在报刊、网络发表文章,并陆续加入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辽宁省辽海散文协会等文学组织。所撰写的散文、故事以农村题材为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贯穿知足与感恩,语言朴实接地气。几年来,在《辽海散文》等刊物上和《今日朝阳网》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600多篇。是北票市报特聘记者,有专版《朝花夕拾》。

时春华展馆

[编辑 安然]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