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三月三 戴柳圈(石书仁)

摘要:农历三月初三,古称簪柳节。簪柳节,源于上巳节。古时,人们有春秋两季到河边洗浴身体以避除灾病之习俗,谓之修禊(亦称祓禊、祓除)。因春禊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举行,故称上巳节。

三月三  戴柳圈

文/石书仁 编辑/半夏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簪柳节。

  簪柳节,源于上巳节。古时,人们有春秋两季到河边洗浴身体以避除灾病之习俗,谓之修禊(亦称祓禊、祓除)。因春禊在三月上旬的巳日举行,故称上巳节。上古时代,当时专门设有负责修禊活动的人。《周礼・春官・女巫》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

  值得一提的是,修禊并不是一项孤立的野浴之举,而是与郊游同步进行的一项游乐活动。既然是游乐,那就一定要“游”得开心,“乐”得尽兴。其中的“主角”无疑是那些既俊又靓的青年男女。《诗经・出其东门》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其意是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溱洧》亦云:“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意思是说,在溱水和洧水的河边,出来郊游的男女,到处皆是。而这些青年男女又要利用这天赐良机,相互戏谑,以达“两情相悦,私定终身”之目的。缘此,上巳节亦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

  在这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中,青年男女的穿着打扮尤为引人注目,也可以说是青年男女的穿着打扮构成了上巳节的最大亮点。其服饰皆是用丝织品制而做之;其头饰则既不是银制品,亦非玉制品,而是用嫩绿的柳枝和柳叶制而成之。男士多将柳枝编成的柳圈戴在头上;女士多将用柳枝刮结成的花朵插于发髻,还有的直接将柳枝和柳叶插在发髻中。这耀眼俏美的服饰和发饰在春风的吹拂下,尤显风光,倍展风流,给美丽的大自然又增添了无尽的秀色……此亦即簪柳节之由来也。

  上巳之修禊活动久盛不衰,三国曹魏时,规定三月三日为修禊之日。自此之后,以往的上巳修禊日被三月三日所替代。晋代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三月三日修禊之盛况曾做过详尽的记载:“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宴集于会稽郡(今绍兴)兰亭,共修禊事。名士们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将酒杯置于溪中,顺流而下,酒杯停留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赋诗不出者将要罚酒三杯。曲水流觞,赋诗言志,其乐亦融融。最后,大家把当场创作的三十七首诗作编辑成《兰亭诗集》,而王羲之为这次盛会创作和书写的《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成了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的绝世之作。

  大唐盛世,歌舞升平。每逢三月三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人都要到郊外游而乐之。杜甫《丽人行》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说明当时的郊游活动已形成一种全民性的“郊游热”,尤以京城长安为最。长安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民众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为人工湖泊,开凿于隋初,是一处依水修建的御用景观,虽属皇家园林,但却对民众开放。每逢三月三日,曲江两岸游人如潮,以致长安几乎成为一座空城。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唐人《辇下岁时记》云:“三月上巳,有赐宴群臣,即在曲江,倾都人物,于江头禊饮踏青。”宋代人也非常注重郊游活动,称郊游为“踏青”,并设有“踏青节”。时至明清时代,作为兴起古代中国“郊游热”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彻底衰落,其郊游内容被完全揉进清明节里。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清顾禄《清嘉录·三月·戴杨柳球》,记载:“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杨韫华《山塘棹歌·插柳枝》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支斜插绿云翘。”此“山塘棹歌”可谓对清明簪柳习俗之最佳描述也。

  据说簪柳之习俗,是为纪念“教民稼穑”之农事祖师神农氏而为之。唐乾符年间的黄巢起义曾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唐代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之习俗也非常盛行,每当人们踏青归来,总是要在家门口插柳以避虫疫。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檐,青蒨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簪柳、插柳的另一种说法则与宗教信仰有关。俗信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乃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簪柳、插柳。受佛教影响,古人认为柳可以避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正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为鬼节,值此柳条发芽之时节,人们自然而然地要簪柳、插柳,借以辟邪矣。嘉靖安徽《池州府志》载:“士女戴柳枝及插门之左右,俗云辟邪。”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载:“晚插柳簷上,男女亦戴之。”正德海南《琼台志》载:“清明插柳,妇女簪柳花,谓不害眼……”

  暮春三月,微风和煦,桃花开,柳絮飞,又是一年芳草绿。值此万物生长之最佳时节,人们在簪柳、插柳的同时,必然会想到栽柳、植柳。久而久之,清明之日也成为植树之时,故清明节亦称植树节。

  寻根朔源,植树节源于簪柳节。

  (本文由作者搜集资料整理而成,文责自负。)

小链接
  石书仁,1943年生,辽宁朝阳人。1962年毕业于朝阳师范学校,1976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曾任教师、乡党委副书记、街道党委书记、区土地局局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市国土资源局副县级调研员等职。几十年来,先后出版了诗词集《殷殷乡土情》、回忆录《坦荡为怀写人生》、民俗专著《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朝阳寺庙》、歌曲集《飞翔的音符》、地方志书《老城史记》等十余部作品。退休赋闲后,笔耕不辍、先后担任朝阳市残疾人作家协会顾问、双塔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双塔区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双塔区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