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在握
——记建平县医院康复科大夫梁维志
文/管丽香(辽宁朝阳)
2022年8月,正是万物努力生长的盛夏,素有家乡情结的梁维志做出了他认为是他人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果断放弃了曾经在石家庄市打拼多年积累下的名和利,听从内心召唤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辽宁省建平县,一个地处辽西并不发达的县级医院工作。
在那个炙热的季节,他对患者投入了极大的热忱,从此那个在石家庄小有名气的梁大夫再次进入了广大患者的视野,他的医德和医术连着他的名字让人们交口称赞,逆势翻红他走出了一波强劲的步伐。
梁维志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从小体弱多病,经常被母亲领到临近的中医诊所扎针,那根灵活又便于携带的神奇银针便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种子,他早早地为自己做了打算。为了能够进入中医大学系统地学习中医,他顶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曾三度报考中医药大学最终如愿考入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侍诊于河北省著名中医刘建教授,传承张锡纯学术思想。梁维志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求学的五个年头,他几乎没有休过寒暑假,一直在刘建教授身边刻苦钻研业务,感动之下,刘教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优秀徒弟”。得到真传的梁大夫进步之快令同学佩服,毕业即能独立承担疑难病症治疗。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拓宽医疗领域,他在自己年龄并不占优势的前提下,为了学习针灸这门古老的医术,先后两次报考研究生,天道酬勤,他的执着终于让他如愿考入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并有幸师承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金栋主任研习针灸。毕业后,他荣幸地拜入久负盛名的“封氏医门”,师从于魏高之先生,学习伤寒与杂病治疗。在代代相传的中医理论里,素有“先学医药后学针,针药并用起沉疴”的说法,历经多年的刻苦学习,他在脾胃、肝胆病、中风后遗症、颈间腰腿疼、头痛、面瘫、失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厚积而薄发,正处大显身手的生命黄金期,他把用武之地选定在了家乡。
中医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被誉为“四大国粹”之一。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西医迅速崛起,中医昨日的辉煌似乎已不在。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医大夫,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面对现实。既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定力,又得有光大中医悬壶济世的本领,无疑梁大夫做到了。
我国已实质性地进入老龄化社会,全民大健康时代已呼啸而至。县医院顺势而为成立的康复科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刚刚兴起待开发的新兴领域。梁大夫作为这个科室的新生力量,无疑被院领导和广大患者寄予了厚望。而他,每天早出晚归深耕于此,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梁维志刚刚38岁,个子不高,身形清瘦,脸上架着一副银边眼镜,话语不多,从容而儒雅。他每天工作的诊室,似乎是永远为患者敞开的。一大早他还没到,诊室的床位就已挤满了针灸的患者。他们盼着梁大夫早点再早点来到,只要看见他换上白大褂,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他们心里有数,经过他针灸之后,过几天就会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他成为了一屋子人康复的希望。
78岁的李老汉脑出血康复,他半裸着沉重的身躯躺在移动床上,即使意识不是特别清醒,但嘴叨叨咕咕却不闲着,含含糊糊却总能听清楚说:“别给我扎了,疼啊!”伺候他的家属听了却高兴地合不拢嘴,他们说经梁大夫针灸几天就见好了,直夸梁大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大夫。深井镇一名近60岁的农村妇女,在十分纠结的时候经同村人推荐,被抬着来到县医院康复科找到了梁大夫,一向刚强的她腰间盘突出躺在炕上起不来,急得哭了好几回,经过梁大夫治疗后,现在已能独立行走,她说:想不到建平县也有这样手到病除的能耐人,如果不是自己亲历过,怎么也不会相信。青峰山镇一位管姓男子,是个养牛专业户,长年风里来雨里去,左侧胳膊像卡住一样前后动弹不得,让他这个大男人痛苦万分,先后多方求医未能治好,他听县医院的亲戚介绍,找到梁大夫针灸,不到一周那只被他戏虐为残疾的胳膊就活动自如了。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最近一段时间,十里八村奔着梁大夫来的患者越来越多,诊室的床位越来越紧张,很多外地来的患者托人占床位早晨六点来钟就进了诊室,一个县级医院的康复科在当地迅速走红。
中医承载着古人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因为有了创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依据古代《肘后方》创造出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继承和创新成为一个中医大夫生存下去的必由之路。
梁维志年轻有为,作为他的患者和忠实粉丝,我衷心地期望他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独善其身,在未来成为一代名医。
小链接管丽香,汉族,1966年出生,辽宁省建平县人。辽宁省作协会员、朝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建平县原文联主席。先后在《海燕》《辽河》《芒种》《中国绿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80余篇,主持编辑出版了《清代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石雕艺术》《建平民间艺术》《建平文艺群英谱》等书籍。

[编辑 熙楉 编审 春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