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铁塔上的风景(石玉梅)

摘要:那年冬天,雪儿早早敲开山村的大门,呼啦啦一阵阵狂舞,刹那间,房屋、街道、院里院外披上一件厚厚的外衣,那一片白,刺眼。

铁塔上的风景

文/石玉梅(辽宁朝阳)

  那年冬天,雪儿早早敲开山村的大门,呼啦啦一阵阵狂舞,刹那间,房屋、街道、院里院外披上一件厚厚的外衣,那一片白,刺眼。

  无处觅食的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除了小孩子,没人理会它们,忙碌了一年的农人偷闲歇歇脚,坐在炕头沏上茶,唠唠家常,东邻西舍地串串门子。

  我家的土炕格外地暖。邻家二婶是特意来保媒的。我家大姐正值芳龄,人白净,两条乌黑的大辫子垂至腰间,慧外秀中,又是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山沟里的金凤凰,说媒的人一拨又一拨。

  二婶介绍的是位电工,就是那种爬电线杆的工人。人长得敦实,乍一看,像个上下一样粗的木桩子,面色黑不出溜的,俨然一副山里人的模样。

  气氛一度有些尴尬。

  大姐意外答应相处。打动她的竟是他的一席话,他说他喜欢这个职业,虽风里来雨里去,攀山越岭,且危险重重,可通过他们的手,把光明送给了千家万户,自己心里也亮堂,高兴啊!

  心里有光的人,老师看得懂。

  家里开了个民主会议。奶奶说现在有电灯、电话、电视了,有了电是真方便,可别忘记点煤油灯、燃蜡烛的日子,没有亮光,那是两眼一抹黑呀,可不能忘本,好日子是有人付出的,爷爷说,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一家亲啊!爸爸妈妈也没说什么,正儿八经的工作,能造福千家万户的,过日子又不看脸。

  老人的眼界宽,自带亮光。

  电线杆,村子里有,村子外也有,山上还有铁塔。可我从来没想过,这么粗壮的家伙是怎么插入地下的?这么有棱有角的长杆,人是怎样爬上去的?那重达万斤的铁塔是怎么运上去,又怎么安装的?打那以后,我开始留意电线杆、铁塔,对它们不自主地亲近了许多。

  乡村赶集的山道,窄巴巴的。我和姐姐边走边聊天。

  “老李!还行不?”一个声音从山上传来,有些耳熟。

  一抬头,看见半山腰处两位师傅一前一后在攀爬,前面的人扛着一个绿色大袋子,后面的人肩挎着一团电线。他们一身绿衣工作装,头戴黄色安全帽。

  有点像准姐夫的声音。看不清脸,我只能猜测。

  我们停下来。看见不远处有一辆绿色专用车,这两个人是从车上下来,步行二百多米上山的。山顶有一座梯形铁塔,他们是奔着铁塔去的。

  瞧着像是姐夫,跟上去!看看他们究竟是咋工作的。我很好奇。姐姐犹豫,又有几分羞涩,拗不过我,只好无奈跟在我身后爬上去。

  山虽不陡峭,可爬起来,还是上气不接下气,我俩轻手利脚但还是没能追上两位师傅,远远地落在后边。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一位师傅已经戴上脚扣,系上腰带,屁股上贴紧了工具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整装待发了。

  “我还寻思呢,是谁上来呢,原来是你们姐俩啊!”真是准姐夫,他一脸憨笑。

  “怎么有点像上战场的架势啊!”我取笑他。

  “嘿嘿!你瞧好吧!”他满脸自信。

  举目仰望,这座铁塔足有30多米高,像个巨人威严耸立,直插云霄。

  走到铁梯前,只见他动作敏捷,两手抓住铁杆,左脚扣搭上,右脚扣跟上,身体呈弓形,如猴子上树,嗖嗖地,向顶端进军。我们在下边仰望,面露惊恐,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要极好。老师傅见状,安慰我们不要担心,他们的工作性质就这样:他们常年在野外维修,车子上不了山,爬山、爬梯子是常事,这方圆几十里的大大小小的山,都爬过,这是他们的战场,他们“军纪”严明,不允许任何一个地方有丝毫纰漏,必须全部24小时值班站岗,服务好这一方百姓。他的话幽默风趣,引得我俩放松地笑了起来,也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十多分钟后。

  “修好没?”我十指相接,两手围成喇叭状用力向上喊着。

  一会儿,铁塔顶端传来喊声:“修好啦!修好啦!”一只手臂左右挥舞,那手势犹如一位刚从战场上凯旋的将军,那一身橄榄绿,映衬在蓝天白云下,像一道风景。

  这是我见过的最别致、最美丽的风景。

小链接
  石玉梅,昵称六月荷花,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至2001年,在朝阳县单家店乡卫生院工作。2001年至2015年,在朝阳县廿家子镇卫生管理办公室工作。2015年至今,在朝阳县廿家子镇政府卫计办工作,为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闲暇时间,喜欢文学、唱歌、跳舞、旅游,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

[编辑 直观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