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水乡之旅(王铁兰)

摘要: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去苏杭游览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水乡之旅

文/王铁兰(辽宁朝阳)

  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去苏杭游览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有一天我们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文友,前往华东五市游览。首先到的是苏州这座古城。苏州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极深。水乡,顾名思议,水的家乡。这里的水,没有江河的奇险,更没有沧海的磅礴。只是静静地流淌。水的环绕使它并不显得老态龙钟,反而更有激情和活力。

  苏州这座古老而又美丽的城市,东面濒临上海,西面连结太湖,南接壤运河,北枕长江。两万多条(个)大大小小的河流、湖泊汇集成密密麻麻的水网。这就是苏州被称为“水乡”的原因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太湖。我们一行人站在太湖边上,极目远眺,一望无垠。宽大的水面如此平静,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小舟川流不息,水鸟盘旋在游人的上空,时不时发出几声呕哑,给美丽的太湖增添了几分姿色。太湖,它像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记载着人类生命的足迹。翻开凝重的历史扉页,那吴越春秋的金戈铁马,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范蠡、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伍子胥等人。—个个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仿佛呈现在游者的面前。突然,耳边响起:“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呑吴”的豪迈谈论。似乎看见旌旗招展,百舸争流;似乎听见吴越两地百姓悲怆的唏嘘声。远眺,群山拥抱着村庄、良田,潺潺的溪流挟着永不疲惫的活力,肥沃了江南魚米之乡。水天相接,点点白帆,不停摇曵的芦苇,再现历史的风貌。让我陶醉在那超脱和宁静的氛围里。

  一个太湖仅代表水乡的一隅,有了水巷,更让人大开眼界。苏州的水枕人家很多,门口都挂满一串串的红灯笼。尤其是晚上,红灯笼一亮,红彤彤一片。灯笼的倒影映在水里,十分好看。有了漂亮的水巷,才有了江南的诗情画意,才有了别出心裁的美丽景观。水巷像勾在水城锦绣画楣上的一条碧色丝带,柔美而灵动。

  苏州的园林很多,都充满水的韵味。以水为邻,如沧浪亭,像山塘居民一样,非常通俗地呈现与水为邻的常态。这古典园林较典型地揭示了文化与水的内在联系。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砥砺了人们的心灵。有诗为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苏州历史文化典故颇多。“低吟浅唱桃花坞”相关历史人物唐寅;“晩窗钭晖史家巷”相关历史人物白居易、刘禹锡;“花间皮市词语醉”相关历史人物皮日休。这些历史人物见证了苏州的活灵活现的厚重历史。

  唐代诗人杜荀鹤诗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相思在渔歌。”这首小诗,把在水中生活的古城描绘得淋漓尽致,像清水涤过的莲藕—般清新。

  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所以称为水都、水乡。十三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苏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可见古城苏州早已名满天下。

  苏州在水中平静地浸润着,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渗进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自然有了厚重感、成熟感和成就感……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经常写一些文章在报纸上发表,每年百余篇文章见报。积极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多次获奖。自愿参加社会活动,被评为朝阳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的小家,被评为朝阳市模范家庭。

[助编 秋水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