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都江堰之游(王铁兰)

摘要:今年五月中旬,我和八位朋友游览了都江堰。

都江堰之游

文图/王铁兰(辽宁朝阳)

  今年五月中旬,我和八位朋友游览了都江堰。

  都江堰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就知道李冰修都江堰,造福整个四川盆地。通过一天的游览,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特奇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建于战囯末期秦昭王55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当时,李冰任蜀郡太守,绞尽脑汁为百姓谋福利。于是,率领广大民众兴修水利,引岷江水浇灌良田,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试想,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工程,可谓困难重重,可李冰父子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想引岷山水到成都平原,必须在玉垒山打开一个缺口。当时没有炸药,聪明的李冰用“冰火相激”的自然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先用火烧岩石,再取岷山上的雪水浇泼巨石,坚硬的巨石纷纷断裂,然后用镐头铁锹挖,再运走,用了整整八年。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想参观都江堰主体工程。首先,过安澜索桥,又叫夫妻桥,位于“鱼嘴”之上,跨内外两江,桥以木排石墩撑托,粗竹缆横挂江面。两边竹索为栏,全长500米,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我们随着人群,小心翼翼地迈上索桥,那感觉太刺激了,晃晃悠悠,走得我有点天旋地转,本来晕高的我,心里好像揣着小兔子,七上八下,老伴赶忙扶住我,我一手把住栏杆,更有一些顽皮儿童跳来跳去,使索桥更加颤悠,500米索桥我走了半小吋。我觉得体验一次,很值。

  接下来,我们参观都江堰著名的三大工程中的第一工程“鱼嘴”分水工程。因形状像一个大鱼嘴而得名。“鱼嘴”水利工程,昂首岷江中心,把汹涌澎湃的岷江分为内外两江。西为外江,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是为了排洪。东面沿山脚下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说是渠道,水面也很宽,但水比较平稳。主要用来灌溉。鱼嘴工程以竹笼装卵石垒砌成的,相当结实。我们站在上面,眺望前方,高楼林立。导游耐心地给我讲那是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捐款,让高楼重新拔地而起。我想“鱼嘴”工程离地震中心这么近,为什么毫发无损?正当我遐思迩想之时,导游让我们仔细看鱼嘴工程,细看有几道小裂痕。不过,无伤大雅。我们啧啧称赞,真的好佩服李冰的智慧。

  接着,我们参观第二个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调解水量功能。看上去简单平凡,但功用非常大,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之苦。因为岷江从万山丛中奔驰而来,难免会挟带大量泥沙。如果让它顺内江而下,定会淤堵宝瓶口和灌溉区,那就麻烦了。所以飞沙堰尤为重要,同样用竹笼卵石堆砌,确保一劳永逸。

  最后,我们参观了第三个水利工程宝瓶口。宝瓶口引水工程,主要起到制闸作用。特别巧妙的是,它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它是由人工凿而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状似瓶口,故此得名。宝瓶口工程更是功能奇持。

  三大主体工程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兴利避害,造就了号称天府之囯的四川。时至今日,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使用,灌溉面积1186万亩,实在是让人感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都江堰还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都江堰的建成,贡献颇大。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真正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经济文化大发展,伟大之处是都江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不破坏自然环境,使人、地和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为人类造福。

  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先进、科学的无坝引水枢纽工程。江泽民曾评价说:“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都江堰,这个迄今为止仍在使用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李冰父子的贡献,人所共知。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为二人修了一座庙。在岷江右岸山坡上,原是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后改为崇德祠。宋代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称二王庙,里面有高大的塑像、治水名言和诗人碑刻。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无比壮观。二王庙前身崇德祠寓意李冰父子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当时蜀人把李冰奉为神明。

  都江堰这一伟大工程真正做到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成都都江堰一游,让我大开眼界,由衷地赞叹李冰父子为民着想,不辞辛苦,艰苦卓绝的伟大精神。

小链接
  王铁兰,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退休于辽宁省朝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退休后又应聘于富民高中,工作了12年。如今赋闲在家,写一些文章在报纸或网站上发表。经常参加省市征文比赛和社会活动,并多次获奖,被评为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市模范家庭。

[助编 繁花似锦  责编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