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浊世翩翩痴公子 呕心沥血写悲秋(下)(张松)

摘要:蒙古族文学大师尹湛纳希一生著述甚丰,他的不少作品在海外广为流传,尤其是他耗费20年光阴写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被赞誉为蒙古族的民族教科书。他的作品为何散发着这般经久魅力?为何有学者将其喻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呢?

浊世翩翩痴公子 呕心沥血写悲秋(下)

文/张松

  蒙古族文学大师尹湛纳希一生著述甚丰,他的不少作品在海外广为流传,尤其是他耗费20年光阴写作的《大元盛世青史演义》被赞誉为蒙古族的民族教科书。他的作品为何散发着这般经久魅力?为何有学者将其喻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呢?

初创《双鹃记》 才露尖尖角

  尹湛纳希创作的第一篇爱情小说,名为《月鹃》(也被译作《双鹃记》),那一年他才18岁。《月鹃》是一部六回的章回体小说,取材于他本人的一段真实往事。现实中的尹湛纳希赴王府求婚,因公主早夭婚事告吹。他欲投靠王府转换门庭、仕途腾飞的梦想也无情破灭。在这部小说中,尹湛纳希以主人公凌珠得娶王女,成“国家之玉柱”的大团圆结局收笔,圆了自己碰壁现实的悠悠憾梦。这部小说在艺术上略显稚嫩,但在细节描写、情节设置等方面,已显示出尹湛纳希的写作才华。

  长篇小说《红云泪》是尹湛纳希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取材仍为尹湛纳希在喀喇沁王府求婚未果的那段凄伤往事。小说中丰神俊朗、才华横溢的如玉公子对勃满王爷的二小姐紫淑产生了爱慕之心。二人虽定亲,却不料紫淑因病夭折,使如玉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两年后,“如玉好似一位仙人,视世间万事皆为空,关起门来,服侍老母,收起衣襟,观赏花卉,与笔墨为友……”故事到此结束。

  尹湛纳希晚年曾评点过自己笔下的这位如玉公子,“《红云泪》中的如玉公子,也就是璞玉公子的第七子尹湛纳希。”

相思“一层楼” 圆梦“泣红亭”

  《一层楼》与《泣红亭》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这两部作品的男女主角均为才子佳人,故事梗概一脉相承,最终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收尾。在世人眼中,这些小说纯属虚构,若了解尹湛纳希的生平,则不难发现,小说的字里行间、人物的一颦一笑,都带有作者的影子。

  《一层楼》和《泣红亭》是两部情节前后承接的姊妹篇。

  《一层楼》的故事,大约发生在清嘉庆十年至二十四年间。作品主要写的是贲侯之子璞玉和他的表姐炉梅、琴默、圣如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这三位小姐都长期寄居在贲府,从小与璞玉青梅竹马,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贲母看中了琴默,贲侯看中了圣如,贲府仅此一子,璞玉只此一身,父与母分别私下为其订了婚。而璞玉心中爱慕炉梅,一心不分离。后来,贲侯又为璞玉高攀了顶头上司苏节度使之女苏已。璞玉被迫与苏已成婚。然而婚后不久苏已病死,炉梅等三位小姐也都四处飘零。

  有学者曾将《一层楼》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做过形象对比,认为璞玉即贾宝玉,而炉梅、琴默、圣如三位贲府女子类似贾府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

  《泣红亭》以璞玉梦中寻访炉梅、琴默、圣如三女的行踪而展开情节。此时,炉梅的未婚夫是一个年过半百、专营海外贸易的“洋商”;琴默的未婚夫是一个丑陋不堪、驼背口吃的呆子;圣如未婚先寡,孤独度日。炉梅、琴默二人都眷恋璞玉,不满家庭的包办婚姻。成亲前夕,炉梅女扮男装,星夜逃走。琴默则投江遇救,流落他乡。经种种人生变故,后来都在杭州巧遇璞玉。这时,贲侯恰好被朝廷任命为江浙海防使,璞玉也被授予二等侍卫衔,赏戴孔雀花翎。父子先后下江南赴任,途中巧遇圣如等三姐妹。经过种种艰难曲折,苦尽甘来,小说最后以璞玉择吉日与三姊妹拜堂完婚的喜庆结局告终。

  据考证,《一层楼》的基本情节是取材于尹湛纳希之父旺钦巴勒青年时代的爱情和婚姻经历。作品的核心人物璞玉,正是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勒的人生投影。

  《一层楼》书稿一经披露,立刻引发轩然大波!书中的三位女主角之一的孟圣如,取材于尹湛纳希生母满优什卡。满优什卡震怒了!儿子竟然将父母年轻时代的爱情和婚姻不幸写成小说,将父母心中的痛苦和屈辱重翻出来,让千人看,万人传,永留人间,这在满优什卡看来,实属大逆不道!

  满优什卡本想以家法处置尹湛纳希,给尹湛纳希带枷,命仆人鞭打他,逼他削发出家。后经尹湛纳希的兄长贡纳楚克的百般规劝,满优什卡才收回成命,饶恕了尹湛纳希。为平息母亲的愤怒,尹湛纳希做出承诺,不再撰写有关忠信府往事的小说。此后,他便专心致志地续写父亲的未竟之作《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演义”抒情怀 期盼贤君出

  《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简称《青史演义》,原计划写120回,至元亡为止,现出版69回。尹湛纳希在书中对成吉思汗及其将领、部属倾注了满腔热情,描绘了成吉思汗率诸将领统一各部的英雄业绩。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现出12﹑13世纪蒙古草原的历史风貌,《青史演义》被誉为蒙古族的民族教科书。

  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勒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七代世孙,曾任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的协理台吉,协助扎萨克主管军务。鸦片战争期间,旺钦巴勒曾率蒙古骑兵出征,镇守兴城。旺钦巴勒执意要写一部《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因旗务冗繁,军务紧急,仅写至第八章。道光十九年(1839年),理藩院公文紧急诏其进京后,遂搁笔。尹湛纳希秉承父志,倾一生心血,创作了这部演义编年体的长篇历史小说。

  在《青史演义》中,尹湛纳希全方位地塑造了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着重表现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文治武功。

  “一人有勇一代雄,有智有谋万代杰。”这是尹湛纳希对自己先祖成吉思汗的至高评价。尹湛纳希对成吉思汗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青史演义》一书中,他不肯直呼其名铁木真,或成吉思汗,从一开始就尊称其为——太祖。

  为何耗费数十年光阴,倾心创作这部史诗巨作?尹湛纳希在此书《初序·创作缘起》里谈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

  首先,他为许多蒙古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一窍不通深感痛惜。他慨叹道:“对于开创元朝国基的成吉思汗之如何称帝和如何去世以及他如何奔波六十六年创建天下,这些重大的事件,很多人至今一无所知,这难道不令人心痛吗?”他认为,人者不知祖先,无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他要创作此书以期让同胞知道自己祖先的光辉业绩。

  其次,尹湛纳希认为蒙古民族之所以衰败,是由于贪图享受,随意挥霍,好高骛远,梦想成佛不成却成了废物仍不醒悟。一些被清廷封为王公、贝勒、贝子的人,“文不读诗书,武不下校场”,与圣主成吉思汗的武功智慧相差甚远。尹湛纳希为此深表痛心,所以他要创作《青史演义》以振奋民族精神。

  另外,促使尹湛纳希创作《青史演义》的另一原因是,他认为过去的史学家所写的蒙古史难言客观,诋毁曲解比比皆是。比如硬说北方蒙古人命中注定只有八九十年天下,没有一百年的运气等。基于这些原因,身为成吉思汗子孙的他不能坐视不管,因此要创作此书以正视听。

  尹湛纳希对成吉思汗无比爱戴,尤其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的惨淡现实,面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蒙古民族的抑制政策,面对山河破碎,多灾多难的华夏帝国,尹湛纳希期盼能出现一位像成吉思汗那样的英明君主,再度开创一个令世人敬仰的“大元盛世”!

转译《红楼梦》 书画皆精通

  除创作小说、诗词外,尹湛纳希还将《红楼梦》《中庸》等汉文经典,译成蒙文,对汉蒙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在翻译过程中,尹湛纳希也沉醉于《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经久魅力中,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喷涌的文思与丰富的营养。

  尹湛纳希对《红楼梦》之所以如此钟爱,因为他与曹雪芹出身相仿、遭际近似,虽来自不同民族,人生观与世界观却惊人的一致。而且,他们是那个时代里,汉蒙两族真正的旷世才子与文坛巨擘。尹湛纳希对《红楼梦》的推崇,正是对曹雪芹这位自己无缘得见的人生知己的惺惺相惜。

  尹湛纳希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他不仅文才卓越,还是一位富有天资的书画家与音乐家。尹湛纳希搜集了包括《五知斋琴谱》《林风阁琴谱》在内的诸多古琴谱。他本人通音律,爱琴善弹,尤精蒙古族乐器雅托噶(又名蒙古筝),喜其自出一脉的宏亮音色。

  尹湛纳希自幼练国画,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无不入画。他的素描《北京圆明园景》,显露出他深厚的绘画根底;他的条幅国画《梅雀图》、《鸲鹆(qúyù,八哥)兰花山石图》等作品,立意深刻、构图谨严、工笔运色、细入纤毫,是蒙古民族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尹湛纳希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农夫赶车、村叟闲谈……皆可入画。这使他的画作洋溢着鲜活的乡村气息,跳跃着灵动的生命符号。

  尹湛纳希的书法师从柳公权,无论是蒙文、还是汉文,都写得苍劲有力、劲健如风。他留存于世的文稿如《五体合璧清文鉴》《青史演义》等,文美字秀,令人赏心悦目。

尹公虽已没 后世有余情

  尹湛纳希故去后,他的作品流传海外。这位命运多舛的伟大作家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声誉,筹建尹湛纳希纪念馆也提到日程上来。

  1985年5月,尹湛纳希纪念馆开始筹建。原北票民委主任太福生等人到北京、沈阳、呼和浩特等地搜集资料,复制展品。内蒙古的曹都毕力格是《泣红亭》的翻译者,他从1956年10月到1986年10月,先后来北票6次,搜集了大量有关尹湛纳希的文物资料,为尹湛纳希纪念馆献出了不少珍贵资料和多种书刊。尹湛纳希的旁系四代后裔宝昶,听到建馆的消息,心情无比激动,把收藏多年的尹湛纳希青少年时代读过的“四书五经”和砚台等12件文物献给纪念馆。80多岁的马德才喇嘛,献出一对带茶托的茶杯,这一对茶杯就是尹湛纳希死后,家人作为请喇嘛的费用送给活佛的。活佛传给徒弟杭洪林喇嘛,杭喇嘛又传给自己的徒弟马德才喇嘛。

  1986年10月21日,尹湛纳希纪念馆落成。匾额由乌兰夫手书,高悬在纪念馆门楣。

  尹湛纳希纪念馆最初设在北票市下府蒙古族自治乡的惠宁寺院内,现移至北票市博物馆内。有一个单独展厅,保存着大量尹湛纳希的珍贵手稿、遗物和珍贵照片,北票市文化局副局长李秀华为收集这些文物,付出了巨大努力。

  惠宁寺是尹湛纳希祖辈的家庙,尹湛纳希曾在这里求学问道,学习了藏文、梵文、佛教经义。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惠宁寺”木匾一直保存到1947年。

  忠信府原址已被淹没在白石水库下,目前还能看到的遗址,唯有“荟芳园”后山顶上的凉亭所在地。李秀华在自己的一篇游记中写到:尹公生前常临此亭,或独自凭栏沉思品茶,或邀友把酒临风,说古论今,对奕谈诗。如今,人去亭毁,唯有后人仿制的石雕方桌安卧,杂草丛生,间有游人弃物少许。石桌北百十步是今人迁建的尹翁墓地,青砖垒砌,有石碑一通、有松、有柏,周边是成片的人工杏林。

  笔者曾于2010年冬、2011年夏,两次途径尹湛纳希之墓。冬季的白石水库时逢枯水期,“瘦水”绵长,若一条淡青的丝带环绕于苍茫峰岭间。虽寒意萧瑟,却于静谧的冬日里,川流着空濛的诗意。

  尹湛纳希的墓碑就立在长满刺槐、荆条、山杏、酸枣的岸边坡地上,俯瞰烟波浩渺的白石水库,背倚少年求学的惠宁寺,也许,只有故园这一方秀美山川,才能抚慰一代大师的不朽灵魂。

小链接

  张松,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供职于辽沈晚报社,为该报历史文化专版“摆渡辽河”主笔,副刊部主任记者。从事辽宁历史文化研究已近十年,出版及参编著作达十余本,达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辽宁风情小镇》《三燕寻踪》等。近些年,在为朝阳、北票与三燕后人间牵线搭桥、积极宣传朝阳历史文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 熙楉]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