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名声网】诗画人生(刘文艳)

摘要:当代书画家、诗人王元石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于辽宁省建昌县小草楼村,九十年代结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立“红山诗文书画研究会”任会长;新世纪以来成立“沈阳塞北书画院”任院长;

诗画人生

——王元石的艺术之路

文/刘文艳 编辑/半夏

王文武 摄

  当代书画家、诗人王元石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于辽宁省建昌县小草楼村,九十年代结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成立“红山诗文书画研究会”任会长;新世纪以来成立“沈阳塞北书画院”任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兼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中央画院辽宁分院常务副院长。先后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大连现代博物馆、辽河美术馆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大型画展,出版多部作品集。2011年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邀请,赴肯尼亚举办画展。

  近年来,他的山水画作品《故土》《灵水天光日日新》《造化黄山》《天籁之音》《白山茫茫兆乾坤》《三峡诗魂》《九寨恋曲》《我为秋山做嫁衣》《和顺齐家园》《赤岩苍横》《拓荒为新》等作品,在全国和省级以上美展中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机构收藏。

  对于一个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的人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在其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命展现的方式,一个凝结着自己汗水的闪光点,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施展空间。就这一点来说,王元石是幸运的。艺术于他是生命中的偶然,还是必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已成为他诠释生命、理解生活与自然的最佳方式。元石以他的山水画与他的朋友们对话,与他自己对话,更与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对话。面对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常常会发出一种感慨:我怎么会走上这条艰辛而快乐的艺术之路?我怎么会把这艰辛而快乐的艺术,视之为自己的生命?尽管这感慨总是或多或少给人以宿命感,但正是在这样的感慨中才透视到他艺术创作的原动力,那就是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与挚爱。王元石经常潜身于高山深谷之中,面对写生对象,或坐或立,锁眉凝目,用心构思;蘸墨走笔,悉心构图;注水调色,精心点染;呼应细微,倾心蕴含。因而写生作画之时,五六个小时可不水不食,八九个小时可不憩不寐,他精神的字典里,仿佛没有“苦”和“累”这几个字!

  艺术创作需要丰厚的底蕴,否则便会流俗于形式。这种底蕴既包括人生阅历及对其深刻思考的积淀,也包括庞大的文化体系于内心清晰的呈现。王元石作画集各流派之大成,又不拘泥于各流派的束缚,因而他的诗文书画,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然为师表,以造物为模特,以生活为基础,在自然与生活中细细体味其变化规律,并揣摩品味朝夕相处的生活与变幻无穷的四季之间的关系,将其人文精神的浪漫之态与自然景观妙逸之姿,巧妙地融为一体,倾注笔端。使其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花、一烟一云与人文的一言一行、一姿一态、一悲一喜和谐相衬,尽显凝固物体的活性思想化,人物形体的凝固精神化。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追求,极其艺术源于生活的求艺之道;亦如南朝“谢赫六法”的绘画宗旨。亦所谓笔法即墨法,墨法即点法的用笔之道。

  王元石从贫寒出身,到辗转于现实生活与艺术追求之间,历经了四十几年的世事沧桑,造就了他不屈不挠、逆风而上的性格和敏于生活而又乐观的个性,同时也给他的绘画艺术打下了牢固的生活根基。他常常回顾自己的过去,往事的点点滴滴都在触动着他灵魂深处,即使那是痛的,但这痛会因他的不屈的个性转化为一种巨大的能量,于是在他的画笔下,流露的便是豪放,是奔腾,是心灵于天地之间的纵横驰骋。他经常抱着感恩的心态用自己的画笔把现实生活提炼,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折射出一个唯美的世界,一个哲理的世界,一个精神的世界。在他的绘画世界里,蕴含了儒学的正气之韵味,道学的清气之崇尚,释学的和气之禅悟。

  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即哲学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王元石以他独有的悟性领悟到了:“静餐日月千百年,独赏山河卧九天。春归傲雪竟新岁,盘根沃土纳海川。”(王元石题画诗《老树》)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念,这是中国画独立于世界其它艺术的文化根基,无此就没有中国艺术的民族性,也就没有其世界性的地位。从王元石的诗到他的画无不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那首《农家乐》:“柴扉总不关,柳叶淡如烟。木车绕村口,载得四时安。”这是儒家的现世人文关怀;也有道家的逍遥与淡泊,如山水画《古道琴声》中的题画诗:“古道日久远,琴声今古弹。老松相思泪,枯藤做裙衫。雾锁林遮尽,朱庙可有缘?俗家小弟子,洒墨自在仙。”这是“大隐隐于市”的道家情怀;还有禅宗的圆满与空灵,如山水画《响谷清音》中的题画诗:“古道清峰终未改,秋壑滴泉岁岁流。借问老妪何处去,白云梦里尽悠悠。”

  王元石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仅表现在他的绘画与他的书法和诗词的结合上,更主要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参悟上,画家不是简单地以形象反映世界,而是反映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他的山水画表现的不是自然的物象,而是他理解了的世界,一个赋予意义与境界的世界。在这个境界的世界里,充满着他对人生与大自然的热爱和激情。他把人生的律动融入到自然的静态美之中,于山水画中实现了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这才是真正的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他在以他的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着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艺术在不断地塑造着他的灵魂,不断地升华他的人格,他又在不断地以升华的人格去亲近自然,于自然中展现生命的品质。是自然把他与画连在了一起,还是画把他与自然连在了一起,这其实乃是生命、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在王元石那里,这三者已无法分开。他的生命因以艺术的方式解释自然而有了终极的意义,而自然在他的眼中也已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存在,艺术承载着他的生命与自然的双重意义。

  对于艺术他是一丝不苟的。这一点得益于他的三位恩师孙恩同教授、李刚老师和李翔老师,其对于艺术追求严谨的作风,是从三位老师那里沿袭下来的,这给他的绘画艺术打下了踏实的基础。同时,也使他清晰地认识到,要想创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统既包括笔墨,更指传统的文化精神。通过他的画,可以看出他深厚的笔墨功夫,他集多家之长而善有机结合,而形成一种自己思想情感的独特表现方式。

  王元石以自己脚踏实地的艺术实践诠释着他的创新理念。三十几载的艺术生涯,走进无数山岳大川进行写生、创作,多少年如一日,不曾懈怠过。2013年开始,他又启动“锦绣中华——中国名山秀水”巨幅中国画写生与创作工程。这项工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展示现代绘画艺术的最佳方式的需要,也将为中国传统绘画拓展广阔的艺术空间。

  (本文原载于2015年11月20日《香港大公报》,本网在发表时略有改动。)

小链接
  刘文艳,现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文化与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有百余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在《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曾出版传记文学《尹湛纳希传》,填补了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鼻祖尹湛纳希生平传记的空白。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报告文学集《春风秋雨》,引起反响。近年出版的纪实散文集《爱的诉说》获得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第八届辽宁文学奖辽河散文奖。

刘文艳展馆

【本网声明】


电脑版
手机版